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内涵,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道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8 22:16:53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名句的诞生

  子曰:“知者1不惑,仁者2不忧,勇者3不惧。”

  ——子罕·二十八

  完全读懂名句

  1.知者:有智能的人。2.仁者:有仁德的人。3.勇者:勇敢的人。

  孔子说:“明智的人没有困惑,行仁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名句的故事

  孔子除了在此章提过“智仁勇”三种美德,在《宪问·三十》里也有相同的说法,不过三者顺序不同,而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不具备此三种美德,但子贡认为孔子三德皆备,此段话乃是“夫子自道”。

  孔子在《为政·四》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到了四十岁便不再困惑,也就是已经达到智的境界。

  提到孔子不忧不惧的事迹,当是孔子被匡地的人误认为阳虎,而将他与弟子团团围住时的危机处理。这段插曲发生在孔子五十五岁,从卫国要到陈国的途中经过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因为孔子与曾经蹂躏过该地的阳虎长得很像,因此匡人将孔子误以为是阳虎,企图对他们一行人不利。诸多弟子都惊慌失措,唯独孔子毫无惧色,谈笑自若,后来证明是误会一场,众人安然无恙地离开匡地。

  而后世称“智仁勇”为“三达德”,是出自《中庸》的“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历久弥新说名句

  “知、仁、勇”现普遍写为“智、仁、勇”。梁启超曾以此为依据,认为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知育要教育人不惑,情育要教育人不忧,意育要教育人不惧,老师不但要教导学生此三者,也要自己先做到此三者。

  在孔子之后,最常被称兼具“智仁勇”三达德的人,当是三国时代蜀汉名将关羽。关羽不只公认为具“智仁勇”,还兼有“忠义礼”三德,因此被尊称为“武圣”。

  忠指关羽对汉室忠心不二;义指他对义兄刘备不离不弃;礼是指他保护两位嫂子,谨守礼法不逾矩。而智是指他用计水淹敌七军,大获全胜;仁是指关羽与未归顺刘备时的黄忠对战,黄忠马前失蹄,他并未乘人之危,反而叫黄忠换马再战;勇指他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东吴设下的“鸿门宴”。

  佛家所说的“戒定慧”与儒家“智仁勇”颇为相似,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定就是灵台清净、意志坚定,慧就是能辨别是非善恶,差别在“戒定慧”较为被动,“智仁勇”较为主动积极。

  佛家称“戒定慧”三位一体,《百喻经》有个比喻,说从前有个愚人,看见别人在造三层楼房,就对造楼的工人说:“我不要第一层、第二层,就给我造一个第三层吧!”佛称他是个愚人,因为没有第一层、第二层,哪来的第三层?

  “智仁勇”也应如“戒定慧”是三位一体,光有其中之一或之二,仍是不足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