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马良在这一战中的表现。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马良在夷陵之战中,主要任务是前往荆南地区,煽动蛮夷部落造反,并与率兵亲征前线的刘备遥相呼应。
也就是说,他在战役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其实都并不在刘备身边,所以就更提不上像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提醒刘备提防陆逊,并告诫他要警惕东吴军队的反击了。
是的,马良在这一战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
有他在荆南地区的煽动和坐镇,蛮夷部落的人也纷纷躁动了起来,使得东吴一方驻守益阳的步骘,虽然手底下有上万人马,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呈对峙态势。
也就是说,马良至少是帮助刘备,成功牵制了敌人的一部。之后,只要是刘备在前线获胜,那他也可以乘势发动进攻,将孤立无援的步骘击败或者围困。
如果打得好,还可以顺便将益阳等地盘收复,有力支援刘备在前线的行动……
然而,刘备率领的主力,却在夷陵一线的狭长山道中,被陆逊来了个“火烧连营”。全军溃败的同时,也影响了马良这边的战局。这样一来,孤立无援的人,反而成了马良,在荆南地区被山道所阻隔,被步骘发动反攻,措手不及。
结果,原本就士气涣散的蛮夷部落军,很快就在吴军的打击下四散而逃。
而马良也在从荆南地区往蜀中撤退的途中,遭遇了步骘军的阻截,最终遇害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写到这里,我们也算是理清了马良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和演义小说中那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谋士角色不同,史实上的马良,其实是个纯粹的文官,最擅长的是经济建设,内政治理,外交口才,内勤统战,文笔修书等方面……
而且,他也不是去世于诸葛亮南征期间,而是战死在夷陵之战的溃败战场上……也就是说,演义中的马良,让人不由得惋惜其英年早逝的遗憾;而历史上真实的马良,其实死得让人更觉得遗憾……
可以想象,一位年轻的政治家、外交官,在才华出众的同时,又很是能得到君主信任,在蜀汉的仕途,可谓是前途无量……然而,由于主战场的失败,连带累及了他,使得他也陨落在战场上。家族大仇尚未能得报,就“出师未捷身先死”……
试想马良要是能在夷陵之战中不死,并逃过一劫回归蜀汉。之后以他的政治才能,以及他和诸葛亮的关系,肯定能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重用。甚至在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继任蜀汉丞相之职,也未尝不可能(马良比诸葛亮小五岁,年龄也正好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