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兴华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魅力和特色,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始于宋代,鼎盛于元代。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时间广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而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音乐部分亦有宫调之分,元曲中最常用的有五宫四调。
曲包括“散曲”是和“剧曲”,两者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把依曲谱书写的韵文叫散曲,散曲发展到当代渐渐失去了唱的功能。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天净沙》、《窦娥冤》、《梧桐雨》等。
一、散曲的分类
1、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和民间的小令小调。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2、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3、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下面,我们以几个实例来赏析。
二、【原文】《天净沙·秋思》
元代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解析】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词家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后来词谱依其字数以为定式,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马致远这首小令,全曲仅28个字,列出十二种景物与意象,语言简单、意味丰富。在十二种景物的衬托下,一个孤独愁苦的旅人形象跃然纸上,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引人入胜,很绝妙。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马致远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本曲词表面罗列出十几种名词,几乎不用动词、形容词,就能组合成一系列景象,在修辞格上叫“列锦”又称“列词”,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同画匠描摹出下面一系列的意象: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几只昏鸦,小桥下一条溪水从几户人家门前流过,远远的古道上,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没入了夕阳西下。最后构成一幅颇具意境的山水画,极尽秋天静美萧瑟的气象,给人以遐思回味。
王国维评论:“《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间词话》)
三、《天净沙·夏》
同样,元代另一位散曲家白朴用同样的曲调写了一首《天净沙·夏》
【原文】
元代 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作者简介】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生于公元1226年,卒于公元1306年。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注释】
簟,读diàn,仄声,基本释义:竹席。
缣,读jiān,阴平、基本释义:细密的绢。
【译文】
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碧绿的树荫一直遮到屋檐。纱帐中的藤席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其实,玉人更多是一种等待与思念。
【赏析】
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用反衬的手法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全曲运用白描,洗净铅华,选景精当,语言简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与前首马致远不同是使用动词将名词串连成一个个意象,生发出一个宜人神往夏日场景来,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妙趣横生
四、白朴的《天净沙·春夏秋冬》
白朴不仅写夏,还以天净沙曲牌写了四季的不同景象和人的情感。
《天净沙·春夏秋冬》,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与情绪。
1、《天净沙·春》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这首《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里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站在阑干看着院落里的秋千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深景。啼莺舞燕是快景,小桥流水飞红是幽景。
作者抓住了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阳和风,杨柳秋千,而最能展现春天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2、《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荫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縑。
《天净沙·夏》在前面已经讲过。
3、《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秋令当中,落霞中的村落里炊烟袅袅,老树昏鸦,夕阳中有一点飞鸿;初秋季节,青山绿水的背景下,草色开始发白,树叶开始转红,菊花一片金黄。秋天的思念就这样滋生疯长起来。这首与马致远的秋思具有相似的艺术持色。
4、《天净沙·冬》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画角:古代乐器名,相传创自黄帝,或曰传自羌族。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
谯门:读qiáo mén,指建有瞭望楼的城门。
凄迷萧瑟的秋景之后,迎来了寒风凛冽的冬季,诗人白朴的心情也随之跌入了谷底。冬日的残月,斜照在城门的警戒号角上,在寒风中微微颤动,碰撞在石墙上发出微弱的响动,越发显出冬日的冷清。皑皑白雪,清冷月光,孤村寒舍,万籁俱寂,一片肃*。
第一首写春,白朴的幼年饱经战乱,后回归家园与父亲重逢,又新婚不久,心中满是温情,所以春天乐曲充满了生机、欢愉与活力,没有惆怅与沧桑之感。
第二首的小令中“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縑。″的玉人,应该是白朴的妻子,以玉人空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表达一寂寞与孤独,一种思念与盼望。用玉人的动作和神态勾勒出一个思念的情景来,寄托作者的思念之情,这是很高难的反衬手法,有心有灵犀一线牵的妙构。
后来,当仕途逆境中,白朴被迫与妻子分离,他的思念之情通过第三首《天净沙》表达出来。
通过这四首散曲,白朴借用四时光景,来形容他一生的平凡而起伏不静的经历和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熬,感到十分痛苦的心历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