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七部分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推进改革,基本确立了主要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一、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的领导。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的“改革药方”,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而未来必定还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因此,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就显得极端重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改革开放不出现“颠覆性错误”,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改革需要创造力,人民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激发这种创造力,就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安居乐业、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唯有正确面对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尽全力去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抓住民心,顺应民意,调动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支持,激发全体人民参与深化改革的热情。
只有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才能既鼓励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二、始终坚持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起来
“摸着石头过河”推动改革并未过时。“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其本身就含有大胆探索、稳妥前进的意思。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已进入新时代,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摸着石头过河既是很接地气的说法,又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良性互动的典范。正如*同志指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前进,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依然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推动重大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披坚执锐、攻坚克难。
改革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要继续加强。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为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由**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时成立,持续推进“深改组”会议,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同志就强调了,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坚持改革的顶层设计,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又要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三、始终坚持把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结合起来
解决问题是推进改革的目的所在。历史无非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什么问题阻碍发展就对什么领域进行改革。让改革为发展开辟道路,是推进改革的主要模式。当时的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包括对外开放都是按照问题导向原则提出来的。41年来,中国聚焦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无一不是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的过程。
完成目标是推进改革最重要的牵引。“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三个不能变”是中国改革的基本遵循。其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的总目标,也是改革的努力方向。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41年来,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不断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则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41年来,我们在坚定的制度自信下全面深化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了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了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志曾在1992年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改革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在推进改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是交织的。改革的深入推进,必须要有规划、有目标。把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推进改革的科学路径。
四、始终坚持把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
改革中的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愈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旋涡越来越多。“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可以说,当前我国改革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刻,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以浙江“最多跑一次”为典型的重大改革举措,就是在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不断放大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以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杠杆和支点,全方位撬动经济、公共服务、权力运行等各领域的机制体制改革,有效促进了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是探索提升改革协同效应的示范样本。
开放促进改革,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四十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如今,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继续推动全面开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是有机联系的内在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深化改革是扩大开放的条件,扩大开放是深化改革的外部推动力。不能脱离开放谈改革,也不能脱离改革谈开放,应该对二者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既要以高质量的发展促进对外开放,又要用高水平的开放倒逼全面深化改革。只要改革不停顿,开放也就不会止步。
(执笔人:胡海良 徐友龙 唐玉)
(作者简介: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央宣传部直接联系指导的15家国家级研究中心之一。“中心”以“国家工程、浙江基地”为标准,坚持“一中心、多基地”发展模式,统筹在浙高校、科研院所等一线科研力量,紧密围绕学习研究宣传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