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写给帝王的“上行文”必须要言不烦,一语中的。锺叔河先生在《念楼学短》中选了一篇优秀范文来自于高堂隆的《上韦抱事》,原文如下:
“太史许芝所举韦抱,远不度于古,近不仪于今。每祭与吏争肉,自取百斤,犹恨其少也。”
高堂隆是曹魏名臣,时任太史令的许芝要举荐一个叫韦抱的人,高堂隆表示反对。他仅用短短25个字就给韦抱画了像,而且栩栩如生。在高堂隆看来,韦抱就是一个“为学治事既不能遵循古圣昔贤的轨范,又不能作为同辈和后进的表率”的人,每逢朝廷祭祀,分祭肉的时候还要跟经办的小吏争多少,自己拿了上百斤还嫌少。
这样一个斤斤计较、不顾身份面子的人,怎能向皇上举荐呢?高堂隆的上书虽然只举了一件小事为例,却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只要皇帝是个明白人,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前面已经提到,给封建帝王上书言事、建言献策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儿,特别是要给领导提意见的时候,不仅要有不怕犯上的勇气,更要有措辞得体的智慧,这一切都可以最终归结为“出于公心”。即便是为了自己,那也要有一心为公的高度。
在这一点上,范座的《献书魏王》就很经典。范座(一作“范痤”)是战国时期魏王的宰相,他听说赵王愿意割让一百里地给魏王,条件是魏王先把他范座给*了。用一百里地换一个宰相的性命,这听起来还是有点诱人啊?范座眼看自己的性命岌岌可危,当即上书一封给魏王:
“夫*无罪范座,座薄故也,而得百里地,大利也。臣窃为大王美之。虽然,而有一焉,百里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复生也。则主必为天下笑矣。臣窃以为,与其以死人市,不若以生人市便也。”
大意是说,我本无足轻重,如果*了我能换一百里地,我都替大王高兴呢。不过,万一一百里地没得到,人死了却不能复生,这个买卖就不划算了,搞不好大王还会被天下耻笑呢。所以,与其拿死人跟赵王交换,不如卖活人稳当吧!
在这篇《献书魏王》中,我没有读到故事的结局,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下,范座当时的情势确实很不妙,魏王虽然没有干拿死人换地的蠢事,却也意欲卖活人了,幸好范座又给他的接班人信陵君写了一封信,讲清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最终魏王还是把范座给放了。
范座好歹也是一国宰相,却不谈丰功伟绩,只称自己微不足道,上书的内容也是从大局出发,一心替魏王出谋划策。虽然后来被免职,但总算保全了性命,已是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