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很多学术流派在各个朝代争芳斗妍,纵观历史,在整个文化发展历程中,我国古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热潮就是在那个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割据的战乱时期——春秋战国,这个时候的思想解放被后世总结为“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有很多人在大的学术流派上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代表着当时的某个时间阶段的社会发展的部分特点。
有的的观点拿到今天来说依旧适用,担忧的观点就有点容易让人在理解上产生偏差,比如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乍一听总觉得有点三观不正的感觉,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真的读懂了吗?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从字面上来看,其表达的意思有点像是“圣人”和“大盗”都是由人标榜出来的,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圣人”的标杆,也就没有对比,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大盗”,社会自然也就是太平的,不会出现变故。也就是说,只要还有“圣人”存在,那么“大盗”也会一直存在。
这有点像是蒙上眼睛看不见事物,所以世界都是不存在的意思,自我欺骗?是不是有点奇怪?庄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周王室势力渐衰,各诸侯国群起纷争不断,还产生了“春秋五霸”,各个国家之间混乱的战争局势使得社会局势长期不稳,动荡的社会条件急需要一个可以安抚人心的“良药”,于是,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就慢慢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