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帮孩子整理初中的文言文(诗词除外),发现迄今为止最难的一篇,就是戴圣的《礼记》选文《大道之行也》。
选入八年级下册的这篇《大道之行也》,是节选,总共也不过107个字。其中有几处是真的难啊,不明白为什么要选这么难的文章入教材?选入文章后,据孩子说,老师大多也不细讲,故此学得不明不白的。
原文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首先,最费脑筋、最不好解释的就是四个“有所”,虽然我查这个词,已经查了无数遍,但还是茫然无措:“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四个“有所”有统一的解释吗?如果没有,那每一个该怎么解释呢?千万别说意译,意译咱也懂,我不知道的是直译。
其次,语义微妙、词性复杂的就是三个“而”字:“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注意,第二个、第三个“而”字的前面并没有动词。所有认为“而”这个虚词可以忽略不计的人,敬请绕道且积口德勿喷。虽然“而”字在每本字典中的页码,以及每个义项我都了然于胸,但是,对这几个“而”字,我仍然头痛不已。
最后,直觉有问题的就是两个“故”字:“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其中的“是故”和“故”,意思都是“因此”、“所以”吗?
诸君若有好建议,能不吝分享,当不胜感激之至。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