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年间首相李斯,为了实施秦始皇提出的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规范化政策,结合当时七国文字中基本特征和集字规则后在大秦颁布了篆书(小篆)的书写法度。
小篆《译山碑》
首次完成了统一的汉字书写法度。然而当时的篆书(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的“小篆”),在书写过程中依然体现出了笔划繁缛。所以在全国推广上有比较大的难度(基层教学尤为甚)。
简牍书法的书写历程,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经过人们的书写实践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能够快速书写的书体,它冲破篆书规则的藩篱,改变了篆书以线条化为主要特征的书写规则。
截长为短,变圆为直,书写简单,朝着今文字快速发展。这不仅是今文字的起源,也成为今文字诸书体之始祖。
当时的书写人员基本上是由当时的各级政府官员招聘的的临时工或者说不在编的工作人员,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刀笔小吏。所以在书写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书写草率、笔画简化等现象,这就给篆书向隶书的发展提供了最原始的条件。社会高层的书写是相对严谨的,基层的刀笔吏书写是比较草率的。
正因为是社会低层的,所以也是大众的,所以在基层书写普及方面也是基层的、大众的、广泛的。基层刀笔吏面对政府各种文书大量的反复抄写形成了互为相同的草化、简化的规矩和规律,由于当时社会没有纸张,所以也就没有印刷术,政府公文、户籍登记、战报等等都是靠刀笔吏来抄写。所以简牍笔画在近2000年的书写发展中形成一套固定的书写法则,从而促进并完成了了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的转变。
简牍书在文字演进中的分化
简牍书法经过约两千年的书写和发展孕育了出楷、行、草、隶书的雏形。根据各种书体的基本特性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条来说明一下五大书体和简牍书的关系:
隶书《曹全碑》
简书向隶书的转化
历史至东汉时期,大量隶书碑文的出现标志着简书向隶书的转变基本完成。20世纪以来我们出土和出现了大量的从东汉到三国时期以近代书体为代表的隶书石碑和摩崖石刻,其中有被誉为隶书三大碑帖的“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以及其它隶书名碑、如“张迁碑”、“史晨前后碑”、等等。都标志着简牍书向隶书成熟的转变在这一历史时期基本完成了。
楷书《宣示表》
简书向楷书的转化
在以《走马楼吴简》等简牍为代表的发展延伸出来了楷书,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钟繇(you)为代表的楷书书法家开始出现,这标志着简书书法向楷书的演变。首次形成了楷书书写规则和书写法度。楷书是简牍书第二次分解并形成的新型书体。发展至魏晋时期楷书书写法度基本完善了,并且出现了以卫烁夫人、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