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符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
纸张发明之后的东汉熹平年间,出现了拓印术。把一张浸湿后的薄纸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至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揭去厚纸,用蘸着墨汁的棉絮或丝絮拍子,往薄纸上刷拍,等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拓本。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
在隋唐时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将几种不同的色料,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的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分板着色,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的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