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四大名著”,想必各位都十分了解,它们分别是:《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
“四大名著”凭借着极其精彩绝伦的故事和情节,早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中。
它们是我国文化上的一张极具代表性的明信片,地位难以撼动。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关于“四大名著”的评论和建议并不单单仅有这四本书。
实际上,当时一度拟定选取另外两本书,合称“六大名著”。
被淘汰的这两部书人人皆知,就是《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的最终评选并未通过,不幸落选,最终才成为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四大名著。
而这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建国之后,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为何《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没有成功入选呢?
与后世的“四大名著”相比,这两本书又存在着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