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员外把智真送到了五台山,这回却大方的给智真长老带了很多礼物。智真长老收了礼物,赵员外便开口要剃度鲁达。智真长老答道:“这个因缘是光辉老僧山门,容易容易”。
长老答应得爽快,五台山僧众却不干了。知客僧把赵员外、鲁达带去客馆里坐地。支开了客人后,首座便带着僧众来劝谏长老,说:“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智真长老经此一说,似乎也有些动摇了,但是,“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既然是赵员外的面皮,智真自然不敢怠慢,接着说“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
智真长老燃气一炷香,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燃尽,长老真魂回归,淡定的对僧众说:“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不仅如此,智真长老还“立帖为证”,说:“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长老真魂出窍去了哪儿呢?大概是去了道家紫府,查看了北斗七星群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名册,知道鲁达来历不凡,上应天星。不仅了解到鲁达的“前世”,智真长老还准确的预知了鲁智深的“今生”,这个“心地刚直”的凶顽之人正果非凡。金圣叹先生在此处夹批道:“维摩诘经云:菩萨直心是道场,无谄曲众生来生其国。”这就意味着,鲁达的正果恐怕要达到“菩萨”级别,竟然可以成佛。但是,智真长老却不是这样预言的,鲁达若进入佛门,也就是个“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这样的正果又将是什么呢?
鲁智深顺利得以剃度,长老拿著空头度牒而说偈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看看,此处再次点到赵员外度牒造假,是个“空头度牒”。其实,按照上文所言,空头度牒也不是造假,而是北宋时期的真实情况,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皇帝老子都这么干,把出家文凭当做银子使,简直就成了硬通货。
令人奇怪的是,智真长老给鲁达赐法名“智深”,刚刚进入佛门,竟然与智真长老平辈。这岂不是五台山僧众除长老而外,“汝等皆不及他”吗?
按照文本逻辑,施耐庵是这样“蒙”读者的:赵员外与智真长老称兄道弟,又把鲁达说成是自己的表弟,自然就与智真长老平辈了。其实,文本背后,施耐庵要讲的是,鲁智深的正果就是要做到某个大寺院的住持方丈。鲁智深也是《水浒传》货真价实的长老——这是智真长老亲口预言的。
智真长老能够入定,灵魂漫游上界,一点都不弱于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在《水浒传》中简直就可与张天师、九天玄女这等额外高人相提并论了。
《水浒传》中知道梁山好汉上应天星者,不过寥寥数“人”,后来晁盖归天,也知道了这个机密。因为,“托塔天王”说的就是毗沙门天王,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然而,智真长老是活着的神僧,难道世上真有这样通天彻地的神僧吗?施耐庵写得是不是太玄乎了,岂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吗?
其实,《宋史》中还真记载了这样一位神僧,结合“赵员外”的身份,历史中的那位神僧是这样的情况:
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
这段记载出自《宋史·本纪第一·太祖》,讲的是赵匡胤发迹之前的一段经历。“香孩儿”在后汉之初四处漫游,想为自己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却总不能如愿。在襄阳“漫游”时,赵匡胤慷慨施舍了佛门寺院。在得到赵匡胤实施的僧众当中,有一个老和尚懂得先天神数,大概是看了赵匡胤的面相,便对他说,我给你一笔钱,你往北边去吧,一定会碰到好机遇的。赵匡胤拿着老和尚这一大笔盘缠,到了陕西一带,正遇到后周枢密使带兵攻打李守真(应为李守贞)。于是,便投奔到枢密使的帐下,开始了发达之路,开创了北宋王朝。
赵员外曾说过,他的祖上曾经给五台山文殊院舍过钱,“祖上”大概就是暗指赵匡胤。而那位懂得先天神数,给赵匡胤指路的老僧,难道不就是《水浒传》中智真和尚吗?
那么,施耐庵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他的寓意到底在哪里?
鲁达剃度,《水浒传》接下来就要讲鲁智深的故事了。
上文讲到,鲁智深的这个法号有点怪怪的,一入佛门便与长老平辈。其实,还有一处更怪,施耐庵一直把花和尚叫“鲁智深”。出家人都是“释家”弟子,哪能保留俗姓呢?李叔同大师出家后,便是“弘一大法师”,肯定不能叫“李弘一”了。是不是施耐庵不懂佛教,又写错了?
施耐庵其实没有写错,但凡人物对话时,都叫花和尚为“智深”,尤其是智真、智清两大长老,他们嘴中绝对不会出现“鲁智深”三个字。看来,施耐庵这样写,也是有用意的。
却说鲁智深做了和尚,丝毫不守三皈五戒,赵员外却还时常送来酒肉。在寺院里搅扰了四五个月,赵员外又有好几天没送东西来了,鲁智深“口中淡出鸟来”。于是,私自溜出了山门,在半山亭上强喝了一桶酒。花和尚借酒闹事,大闹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