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司徒崔浩精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深得魏太武帝信任。后来,魏太武帝又认识了道士寇谦之,开始信奉道教。寇谦之魏太武帝上道书,主张朝廷信道,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推波助澜,上书劝谏太武帝。崔浩的上书产生了效果,魏太武帝便自称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开始灭佛。魏太武帝下令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一幸免于难。这场佛门浩劫,史称“太武法难”。后来,寇谦之病死,崔浩被腰斩,魏太武帝也在毁佛之后的第六年驾崩。
历史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施耐庵把破坏瓦罐寺的和尚叫做“崔道成”,为何不叫“王道成”、“刘道成”呢?看来,“崔道成”是有如此用意的。施耐庵一反史家之说,把宋徽宗的“崇道抑佛”与魏太武帝的灭佛视为同等浩劫。
宋徽宗违背祖制,导致天下大乱,盗寇蜂拥。鲁智深在东京大相国寺“遇林而起”,*上二龙山,夺了宝珠寺。前文讲过,赵员外有一座七宝村,恰好“二龙山”却是个收藏佛门珍宝之地。所谓“二龙山”,对应的是“宋公明遇九天玄女”故事中的“二龙相戏”、“二龙戏水”。被“待诏”唤醒的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最终却走到了赵员外的反面,夺了他的藏宝寺。
《水浒传》故事到梁山大聚义时就戛然而止,从二龙山“遇山而富”,到打青州上梁山之后,鲁智深的故事似乎也就此终结。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不是写完了,不得而知。现在的一百二十回“水浒传”,后面的故事都是续书,几乎完全不照应前七十回所预设的伏线。
从前七十回书没有讲完的故事来看,至少智真长老的预言是要有情节来验证的,正如这位高僧对五台山和尚们说的:“切记吾言”,鲁智深的正果是要做到名寺大刹的住持方丈,智真、智清、智真的级别是一样的。
从鲁智深到达东京大相国寺这段经历来看,花和尚住持的寺院应当就是大相国寺。这个“正果”,应当还是与赵员外有关。梁山好汉的故事大线索基本忠于历史,在海州被张叔夜战败之后招安,鲁智深也在“三十六人同拜爵”之列,“赵员外”将他封到东京大相国寺,是完全可以照应前七十回故事伏线的。
至于鲁智深“遇江而止”,大概就是他的结局了。这个结局也很难探知,但绝不是续书《征四寇》所讲的,在浙江坐化了。有一种可能是宋徽宗在镇江复辟,鲁智深继续追随,然后终结于此。
当年,赵匡胤施舍僧寺,得到高僧资助指引,大有“遇僧而起”的意思。从而建立了北宋王朝。“赵员外”资助鲁智深却大肆革佛,最终落得个“二龙戏水”的结局,与鲁智深的“遇江而止”何尝不是同一种隐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