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与「劲」无缝衔接,收放自如,许多歌手都曾经翻唱过:
他为王菀之创作的《留白》,成为当年唯一一首入围香港四大音乐颁奖礼「十大单曲」的歌:
好作品当然不止这些,莫文蔚的《不散,不见》、薛之谦和黄龄合唱的《来日方长》、陈洁仪的《清白》……
你循环过的很多歌,创作名单里或许都出现过他的身影:
尽管做出了很多口碑与传唱度兼具的作品,但常石磊一直很低调。
红不红没关系,他完全不在乎自己是否足够「大众」。
只要能够以属于自己的方式与音乐相处,就足够满足了。
更难得的是,他从来不端「知名唱作人」的架子,始终保持难得的谦逊。
《我是唱作人》节目里,常石磊面对一大群自己从没听说过的新面孔。
并没有居高临下,对于没听过的曲风。
他不仅不排斥,还会虚心地向后辈们请教,甚至觉得不安:
「我有问题,流行音乐这个东西变得这么快,我自己每天在家做幕后,我不该这样(不去接触新的音乐风格)。」
而常石磊的这种态度,其实不仅仅是音乐人们要学习的,也是听众们应该学习的。
我始终觉得,这个时代,并不缺少好音乐,也不缺少用心创作的音乐人,只是缺少愿意主动去发现这些好音乐的听众。
一部分听众,是因为收听的渠道越来越多、能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
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浮躁,失去了对音乐的敬畏之心。
另一部分听众,永远只听自己喜欢的旧风格、只循环记忆里那几首歌。
却忽略了在自己的舒适圈之外,可能有未曾发现的壮丽风景。
我倒不是说「怀旧」是一种过错,只是如果每一个人都愿意把耳界打开。
去接触更广阔的音乐世界,大概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抱怨了。
但愿我们,对音乐常怀好奇与敬畏。
也希望在这个流量制霸的时代,像常石磊这样优秀的音乐人,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