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落后、穷困、动荡、变化。鞋匠、木匠、看门人、疯寡妇、铁路职工、肉食经营者、卖蔬菜水果——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生活在一个破败的社区,有全世界雷同的人情事故:爱热闹、生几个孩子、矛盾、忍让、逃避、打架、打女人、打孩子。
埃琳娜和莉拉,生活在这里。有着相似的童年,同样的贫穷,在同一个班里读书。莉拉,弱小,瘦黑,聪明,有天赋,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拼写,和男孩打架,和老师顶嘴,她身上有着野蛮的力量。那是埃琳娜不曾有的。
也许正因为此!她们结成一种友谊。
埃琳娜更像是一个追随者,遇到事情,常暗地想,莉拉会怎么做,那么,她也将怎么做。但是,她也不想输给莉拉。
她们,是更真实的女性间的友谊。密不可分又一直暗地里较劲,也有很多阴暗的小心思……
整个故事,是围绕两人友谊这条主线展开的。
莉拉是鞋匠的女儿,埃琳娜是看门人的女儿。
鞋匠把嚷嚷着要继续读中学的女儿从窗户扔出去,摔断了胳膊。看门人和妻子吵了两句最终决定让女儿继续读书。虽然上学有条件“你不能仅仅是好,你得是班里最好的那一个”
两个女孩,走上了两条路。
埃琳娜发奋读书。但她的读书不是为了老师,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那个也暗暗和她竞争的莉拉。
莉拉从图书馆里借书。埃琳娜上学 将要学习的拉丁语、希腊语,她都提前借书看。埃琳娜也受这样的激励,初中毕业拿了全A,顺利升上高中。
如果只看到这点美好,有些薄,也有些浅。
莉拉刚知道埃琳娜能上初中时,是暗暗含着嫉妒的……埃琳娜说到自己想去看海的时候,她欣然提议俩人逃课前往。但走到半途,莉拉却改了主意,说回去吧,我们俩走不到的。埃琳娜想要往前走,但最后拗不过同伴,还是跟她一块折返了。
埃琳娜逃学的事,刚好被母亲知道了,她一边打骂,一边说这还上什么初中?!这一切是否是莉拉的诡计,埃琳娜在心中也是闪过念头的。
她们小学时一起读的第一本书是《小妇人》。莉拉说我们也要写书,像《小妇人》的作者一样赚到钱……
渐渐长大,成为少女……
莉拉不再是那个男孩女孩都不喜欢的人,她开始显出女性魅力。很多男孩子喜欢她。她不再去图书馆借书了。她选了一个更快的路,找了一个有钱的男朋友。当然,她爱她的男朋友。
而埃琳娜因为读书戴上了眼镜,长青春痘,开始发胖,觉得自己丑。是的,这都是她自己的感觉……,就像所有青春期的女性对容貌不自信一样。其实,她一直美,也知道怎么去表现美,就像她拨弄妈妈给她的银手镯一样……
她也要找男朋友,但并不是她从小就暗暗喜欢的男孩子,而是一个比她大几岁的男人。在莉拉结婚时,她不打算做处女。她不是喜欢他,而是想跟莉拉较劲,是步入青春期后迫不及待地想要试验自己的女性魅力,想要跟最亲近的那个女性朋友一决高下……
大到人生,小到性体验,这样难言的妒嫉与竟争意识,这些隐秘的情感,一直贯穿在两个人之间。
莉拉一眼看穿生活的本质,她想靠婚姻改变自己。但生活就是残酷无情,在婚姻刚刚举行时,我已嗅到死亡的气息……
打开此书,像进入一座芜杂的花园。忍不住被吸引,想进去一探究竟。除非把书读完,不想停下来。
成长,朋友,家庭,焦虑、女性经期、汹涌的情感……这些,生长在最朴实的语言里,却描写的尖锐而细腻。
看完书,我忍不住又去看剧。刚看了几集的剧,又觉得停不下来。
各有各的好,书和剧。
不留喘息的看完书,已经是很久没有的体验了。曾经,只看电影不刷剧,我不仅打破了,而且还想熬夜看……
好了,我熬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