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第三百零五:读川端康成的《美丽与哀愁》
一、从小说第八章《苦夏》看,小说的名字为《美丽与哀戚》才更合适。小说的通篇,没有体现一个“愁”字,“戚”却充满其中。
二、这部小说主题,不像是为了表现爱情悲剧,经典的爱情悲剧,有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小说不算。
也不算是一部复仇题材的小说。复仇的小说,自然以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为经典。
但小说从头至尾都充满着一种凄美的基调。“美”固然是作者的风格和小说的魅力所在,无论怎样的主题,经过作者的加工,小说浑身就自然而然散发出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美感,因此,我说的“美”,与小说的主题无关;而“凄”则是故事本身具备的,无论谁写,这种基调都是无法避开的。
十六岁的音子,错爱了三十一岁的已婚男人大木。音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经受了*、分娩、死胎、神经错乱的打击,早早就绝望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对一个女孩来说,这种结局比死还糟糕。这个大木,为了创造自己的小说《十六七岁的少女》,毫无顾忌地将这段恋情和音子的命运写入自己的小说。
对于这个过程,主人公没有评价,作者也没有评价。但是,书中却描写了一段“和宫皇女的墓穴被挖”的情节。一位美丽的公主,死了也无法安宁,除了这堆白骨被挖出来研究外,有人还因此写了一篇随笔,想当然去揣摩这位公主有一位年轻的情人。这种挖墓式的考古方式以及博眼球式的随笔,除了给主人造成第二次、第三次伤害之外,其他还有什么意义?
大木给音子造成的伤害,至少也有三次,最“成功”的一次,就是利用这部《十六七岁的少女》的小说,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富足起来,他的妻子也心安理得了(不再妒忌)。
三、音子和景子这对师徒,因为有女画师的背景,师徒之间的暧昧也变得扑朔迷离,宛如遮上面纱的东施,也让人忍不住心神摇曳。但是,千万不要把这对师徒分看为二人,景子其实是音子衍生出来的另一个形象,就像动画片《西游记》中,对真假美猴王的处理一样,如来佛祖说,假悟空是真悟空内心产生出来的。我认为,这种处理超出了原著。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有些事就是一念之差而产生的。
(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复仇其实是音子深藏于内心的念头,景子走入过她的内心,因此窥探到这深处的秘密,景子只是代师傅完成所愿。
(二)音子的这种心境,我认为,在她犹豫用《圣处女像》还是《婴儿升天》做画题时,也得以充分体现。书中说,音子明白,所有绘画作品其实都是画家自己的心灵画像。
她的画像中,景子和她不曾活着的婴儿形象好像也重合了。作为女性,母性是天然的,音子失去了孩子,以后一直不曾有,她内心认为,这是大木欠她的,欠她一个孩子;景子窥探到后,因此也收回了大木的儿子——太一郎。这种复仇方式,不是景子能想到的。
四、小说的篇幅不长,美丽是面纱,哀戚是本质,复仇是手段,爱情是永恒。因此,如我前面所述,小说名为《美丽与哀戚》更合适;如果再借鉴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则本小说名还可以是《爱情与阴谋》。当然,《美丽与哀戚》的名字更有意境,符合川端康成的小说风格。
最后,如果一定要定调,《美丽与哀愁》应该还是爱情悲剧吧,毕竟,所有的“戚”都是因“爱”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