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四交响曲赏析,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解读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07:33:44

克劳斯·滕斯泰特版 Klaus Tennstedt(伦敦爱乐乐团,波普演唱,EMI)

滕斯泰特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波普演唱的EMI录音的前两乐章听上去不像马勒而像舒伯特,稍快的速度使得马勒的矛盾与不安令人来不及辨认。就这样,一股天真烂漫的气息推着我们走向未知的处女地,如同溪流推着一瓣树叶,此刻我们大概还不会意识到自己已被滕斯泰特催眠了。

就在我们从单纯的表象里逐渐忘却马勒忧郁的眼神之时,刚才那场好梦也已做到了尽头,慢乐章后段号角齐鸣的高潮之后,有一种人类根本无法追随的惝恍迷离之境顷刻间飞升了,大地上只留下狐疑不决的马勒。

滕斯泰特无意于揭开包裹在马勒那颗脆弱的心灵之外层层面纱,面对马勒,他不像伯恩斯坦那样拿着手术刀,他乐于做的,一方面是保全马勒温情脉脉的君子之风,另一方面,他试图将马勒的天国尽可能地推向远方,以此来消减马勒对于天国中是否悲喜并存的怀疑,即使梦醒了,也留给马勒以再次入梦的余地。

相比之下,伯恩斯坦版末乐章的天国景象委实有点恐怖,从那略带尖利和夸张的童声中,我似乎明白了马勒的天堂之梦何以仅仅是一场梦的缘故,而滕斯泰特版的末乐章里,马勒像是沉入了更深的梦乡一一 生活既然是一场无法回避的矛盾,何不在梦中了此一生?滕斯泰特简直做了马勒遁世的同谋。

马勒第四交响曲赏析,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解读(5)

约翰·巴比罗利版 Sir John Barbirolli 1967年布拉格现场录音(BBC交响乐团,哈珀演唱,BBC)

在巴比罗利的1967年布拉格现场录音里,我发现了一个取之不尽的爱的源泉,在它面前,曾深深地困扰着马勒的不安与疑惑根本无法立足,连马勒为自己准备的那幅死神画像居然也泛出了迷人的微笑——这是一个祥和温暖得足可以托付全副灵魂运河迎接另一场洗礼的再生之地。

第一乐章里所展现的壁画般的伊甸园景象令人如同沐浴于雨后初晴的阳光中,这样的天地,这样的胜境,还有什么样的人世的恶俗之气不能被净化呢?

巴比罗利并未引导人们朝马勒设定的童真之道上探寻,理由只能是,他并不相信童年的幻影真的左右过马勒的意识,哪怕在马勒无意间窥见自己生命的终点之时。

巴比罗利要还给马勒的,是一种较能令大众接受的轮回理念,就像我们在一唱三叹的慢板里所感受到的那样,与伯恩斯坦、滕斯泰特不同,巴比罗利指挥的这个二十余分钟的乐章旨在把马勒苦苦追寻了一辈子而未果的一种精神关怀揭示出来,为了达到此目的,巴比罗利显示了他的细部放大术,马勒与我们的距离似乎近到了可以触摸到他的肌肤一般, 我甚至听见了马勒血液流淌的声音。没有巴比罗利,我还真不能。

马勒第四交响曲赏析,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解读(6)

威尔瑟·莫斯特版 Franz Welser-Most(伦敦爱乐乐团,洛特演唱,EMI)

新派的马乐解释者,奥地利的威尔瑟-莫斯特的录音十余年来不幸被冷落了。莫斯特的不冲动而多理智的指挥,似乎还难以让自己置身于标新立异之列,然而他在首乐章所营造的那片一尘不染的晴空到后来果然如马勒所需要的透出了无法抹去的森严与萧瑟,此时我方才注意到带着我的思绪前行的雪橇上,居然空空如也,而那铃声却依然如故,我不敢想象接下去的景象——莫斯特导演了一部没有恐怖场景的恐怖片,他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把听众的心引向了冰窟。

这个至今仍令我心有余悸的体验仿佛时时在提醒我,马勒就在身边,我们之间不存在时空的阻隔。莫斯特版的慢乐章长达二十四分钟,听上去像是万念俱灰的马勒对死神的最平静的一次造访,作为未来的同时代人,马勒的种种不易为人识破的超前欲念似乎都在这场造访的途中悄悄地放弃了。

在这里,死亡原来是潜伏在马勒意识里的一种信仰,而这,算不算是莫斯特解读马勒时的一种精彩的发挥呢?

上述五种录音之外,我以为尚有三种不妨一听,它们分别是梅塔/以色列爱乐乐团(Decca),阿巴多/维也纳爱乐乐团(DG),马泽尔/维也纳爱乐乐团(SONY)。

马勒第四交响曲赏析,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解读(7)

► 祖宾·梅塔版 Zubin Mehta,以色列爱乐乐团(Decca)

马勒第四交响曲赏析,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解读(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