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水一个者念啥,三点水右边一个者念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19:24:02

上周我们讲了王安石的《伤仲永》。金锡民方仲永,小的时候就特别神,神的不得了。长大了以后,泯然众人。而且这个人跟王安石还差不多大,这个样子估计长得也差不多。一个地方的人,简直就是王安石的分身。就像我讲孔子的时候,说孔子跟阳虎年龄差不太多,长得也特别像,简直就是孔子的分身。就像鲁智深是武松的分身。各种分身,分身讲起来就有意思了。

诗歌是从哪里来的?

今天我们讲的是诗经里的《蒹葭》。首先我们说诗歌是从哪里来的?诗歌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的鸟兽的叫声进行模仿,就成成了最早的诗歌。那最早的诗歌可能很难用文字来表述。咕咕,咕咕,这就叫诗歌。汪汪,喵喵,这叫什么诗。

还有一种说法是巫师祭祀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的咒语,和巫师跳舞的时候的巫歌,有节奏有韵脚,也可能是诗歌的起源。

还有一个说法是劳动。说人们在共同劳动的时候发出的嘻、啊、哦这样的语气词。当然有记录的,最早的劳动号子,是邪许,但是不念邪许,念耶呼。这是最早的劳动号子。

诗经是怎么来的?

那我们今天讲的《蒹葭》就是诗经里的一首。《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先讲了讲诗是怎么来的,诗歌是怎么来的。我们下面就得讲讲《诗经》是怎么来的。

诗经有好几种说法,我就不一一给大家介绍。我介绍最主流的。周朝的时候,周天子派了很多个盲人采诗官去民间采诗,这些盲人采诗官,根据他们的眼睛看不见的这种程度,而分了级别。当然了,前提必须是天然盲。你说你出生的时候眼睛是正常的,后来天天看手机,眼睛后来什么也看不见了,这种不能当官,不能当采诗官,都得是天然盲人,这些人盲得最严重的,什么都看不见的。一点什么都看不见的叫瞽,上面一个打鼓的鼓,底下一个眼目的目。他们是级别最高的采诗官。剩下的还有朦,瞍那些的级别没他高。

这些采诗官,主要肩负着什么责任?到民间去采集民风,把民歌采集上来编成歌献给周天子。因为他们走南游北,所以他们听的很多。后来,经常可以把知识从这里传播到那里,他们成了中国最早的知识传播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者的象征,中国最早教育工作者就是这帮盲人。

他们手中有一个东西,叫铎。这盲人手里有一个东西叫铎。大概是一个像铃铛一样的东西。它样子像铃铛,外壳是木头的,里面是金属的,两片一摇就叮叮当当的响,这个东西叫铎。这个铎摇到哪里,哪里就能学到知识,所以铎又代表教育。

北京有几所比较有名的大学,大家都知道叫北清人师。一个是北大,一个是清华,一个是人民大学,一个是北师大。那北清人师,这四个学校的校徽,早期都跟这个盲人和手里的铎有关。

我们来看北大,北大最早的校徽就是这个铎,但后来改成了北大两个字。清华的校徽到现在都是这个铎。北师大的校徽当然更是这个铎了。他是搞教育的,更得要这个铎。所以,北师大的主楼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建筑,就是一个棕色的铎。

你有空可以上那去看看,人大的校徽画着三个盲人,互相扶着肩,现在像盲人一样,一个扶着一个人前面的人,也是盲人。当然了,这个说是三个盲人的,也是一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你看这几个学校的校徽,都是盲人和手里的铎。所以铎就代表了教育,代表了教育工作者,人们用木铎来代表教育。

后来这些盲人们采集完诗歌,每到春天的时候,他们就排着整齐的队,来到这个周天子的大殿之上,向天子唱诗。你想想上千个盲人向周天子唱诗,这也声势颇为浩大呀。很过瘾,把民间采集的诗给献上了,就是这些诗构成了诗经的主体。

风雅颂

大家都知道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叫做风雅颂。风是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民风民情,民间的民歌,这是国风。第二个叫雅。有大雅,有小雅。当然雅里面也有一点点民歌,但雅主要是士大夫们所做的诗歌。颂主要是祭祀的时候,什么周宋鲁宋商宋,祭祀的时候唱的这些歌。所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叫风雅颂,但主体是风,主体就是民风民情的国风,分为十五国风。

十五国风

那么,这十五国风是哪十五个地方?周南就是原来周公统治的地方,周朝的首都的南边,西周首都的南部,叫周南这片区域。这是第一个周南是第一部分。第二个叫赵南,是周赵公也是周成王的另外一个叔叔,他所统辖的那一片区域。周南、赵南是前两国风。第三个国风是邶,第四个叫雍,第五个叫卫,保卫的卫。这三个地方的民歌后来去考证,都是来自于保卫的卫,那个卫国的。这说了五个了,然后第六个是王风,就是周天子所在的王子的国风。然后郑国的郑风。齐国的齐风。魏风,那个魏,在北部那个魏,山西那片的魏,魏风。和那个秦风,秦风就是秦国的国风。陈国的陈风。侩风、曹风、豳风,基本上就是这十五国风。

我们今天讲的这首《蒹葭》,就是秦风里的一首。一会我们会展开。那么《诗经》又称《诗三百》,因为它里面有305首诗,成熟于公元前6世纪,收集了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春秋中叶,尤其是从平王东迁,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时期的500多年的作品,是我们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赋比兴

诗经的六义按内容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刚刚说过,按他的表现手法分,分为赋、比、兴。赋就是平铺直序,里面绝大多数用到了赋。比就是与其他事物做对比。兴就是我要说这个事情,我先说点别的。比如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要说君子和淑女之间的恋情,我先说说别的,我先说水鸟,这叫起兴。先说点别的,我来起兴。这叫诗经六义。那么诗经的简单介绍先说到这里。我们再说诗经对后世的影响。论语里说子曰,子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你们怎么能够不学《诗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诗经可以用来激发情志,诗经可以观察自然和社会,诗经可以用来结交朋友,在社交的时候很有礼貌,可以讽刺和怨憎那些不平的事情,还可以侍奉父母,还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好多好多生物的名字。孔子就是诗经太好了,必须得学诗,诗经真好,必须学诗。

秦风《蒹葭》

我们今天讲的这一首《蒹葭》,就是秦风里的一首。首先说秦,大家应该都知道秦国在哪里吧?秦国的发源地在哪里你们知道吗?秦国的发源地就在我家,我的老家在甘肃天水,甘肃天水的秦城区。为什么这个区叫秦城?这就是最早秦国立国的地方,刚开始他只是周国的一个附庸,后来因为护驾周平王登谦有功,遂被封为诸侯,所以秦国就是在我们老家那兴起的。我家就住在原来那个秦国发源地的最中间,这个秦国就是现在秦国的地盘。

写这个国风的时候,秦风的时候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的东南部,陇右地区加上陕西的大部分地区,这部分叫秦。因为秦帝迫进戎邸,就靠近了少数民族,靠近了游牧民族,戎族彝族,你知道跟这些民族打交道,这些游牧民族打交道需要悍勇一些,所以秦国明显比山东六国,就比那几个国家明显要凶悍一些,人也粗暴野蛮一些。人们常说虎狼之禽,我以为然也。

我小时候见到的少年们,有时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当我到了那江南水乡,有的时候人们吵架了,在饭桌上,一桌人吵的眼看哇,我一听我就觉得要打架,我要跑掉,结果旁边人说你放心吧不会打架的,最后大家吵完了,还是和和气气坐在一块。

可是我的老家民风比较凶悍,如果遇到那种情况肯定已经打架了,所以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他们情感也非常的激昂粗豪。所以在秦国的国风里,诗经里305首里国风一共160首,秦风有10首,这10首秦风里,好多都是些打仗打猎封御君王的。可是唯独这一篇《蒹葭》却是柔情似水,被后世认为写爱情的。当然,在原来曾经还被认为是讽誉秦王的,讽刺秦王找不到人才的,讽刺秦王很难用周礼来治国的等等。

秦风《无衣》

但是实际上,后世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诗,我也这么认为。那比如说秦风里面最有名的一首诗,其实不是这首《蒹葭》,其实是一首叫做《无衣》。就是没有的那个,无衣服的那个衣。题目一看你就知道了,没有衣服穿。难道这首诗是说秦国人穷吗?错了。还是说秦国人勇敢?

《无衣》内容也是三大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你怎么说我没有衣服穿的,没关系我可以跟你穿一个袍子。那时候的袍,指的就是像斗篷一样的那个东西。我跟你披同一个斗篷。“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现在大王正在征兵,要征战了,我跟你一块上阵*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你怎么说我没有衣服穿没事,我给你穿同一件内衣。你别把内衣想歪了,那时候的内衣就跟汗衫一样,就是一个小小背心一样东西,我给你穿一个小背心。这时候,“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我跟你一块去打仗。我跟大家讲过就是那个衣服的下摆,像短裙一样的那个东西。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的,我跟你穿同样一个。我跟你一起穿一个小皮裙,小皮革做的小短裙,我跟你一起披一个小皮裙,这说的多紧张。

一块穿一个内衣,一块穿一个小皮裙,一块披着斗篷,给你挤在一块,我们去上阵下地,这才是秦风里的标配,这才是秦风里面的标准动作,就是强悍勇武。可是,咱们这种《蒹葭》却一改秦风里的彪悍,明显不是写战争的。

《蒹葭》的介绍

我们先来简单看一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上来就写露,搭着白露,说明已经深秋了。

天气才破晓,芦苇叶子上还存留着,叶里面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一个男孩子来到河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的是追慕那个日思暮想的心上人,可是眼前出现的是苍苍的蒹葭。一片青青葱葱的芦苇荡,芦苇丛。那么心里面追梦的心上人在哪,在河水的另一边。那到底在哪?我往上游走走,我往下游走走,他好像在水的中间。不可能,他不可能既出现在水的上游,又出现水的下游。所以这里主要写的是一种心里想象,主要写的是这个对人家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这个男子。对自己要追寻的这个人也好,这个目标也好,他的这种情感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写的全是他的幻象和感觉了。

就跟咱们讲李商隐的时候,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样。那都是一些幻象星相,写实的作品不可能收到这么多的赞美,流传千古。只有写出心像来,写出共同感受,那些作品才能够经过岁月的磨砺,反而越发焕发出光彩。

那么这首《蒹葭》显然是写爱情诗。那么这首诗我们来给大家讲解一下。我来读一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又念溯流。

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个溯游,因为它是通假字,通流水的流。所以一般通假字要念被通假的那个字,就是被指代的那个字。所以一般念做溯流从之。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流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言诗五言诗

很简单吧,三大段。你可以看到,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四言的。什么叫四言?就是每句四个字,里面偶尔间或出现五个字。因为在古体诗里,最早的诗歌的方式就是四言的,而且这四言极少是一三三一,极少是哇不知道,很少是这种节奏。绝大多数都是二二。咱们来看一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因为这是最原始最淳朴的节拍,就好比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比如我也可以打出持续不间断的节奏,没有变化的节拍一样。可你让我打复杂一点的我就搞不定了。所以最早最原始的节拍都是二二式的。最后诗歌的演变,要求在整齐中又加入一些变化,于是五言诗就出现了。所以,五言诗是从二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那五言诗的节奏应该是多少?请你想想。是一二二二一还是三二还是二三?同学们,我们来投个票。是一二二选A,二二一选B,三二选C,二三选D。提示你,你如果自己念一首五言诗,你马上就能答对。我们现在选D选项的最多,选B选项次之。那我来说一下,答案是D选项。有的同学可能念了几首这样的诗,比如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就觉得哦应该是二二一。不是,那我再来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你怎么断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难道是这样吗?错了,是二三。由二二变成了二三赋予变化,后来这种变化导致了五言诗的兴盛。因为它比四言诗明显灵活又有趣味,四言诗太呆板了。哪有世界上最流行的歌曲全是这样的,肯定得有些变化,所以二二就变成二三。

七言诗

再后来,在这种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变化,那是什么?产生了七言。七言诗是什么节奏?我就不让你答了。选项会很多很多。二二三,二三二呀,我就不给你那么多选项。七言诗是四三。远上寒山/石径斜,秦时明月/汉时关,洛阳亲友/如相问,所以七言诗的节拍主要是四三。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演变是这样的二二二二,后来变成了二三二三,后来变成了四三四三。

为什么没有九言诗?

那么为什么没有出现九言诗?四五四五。秦时明月汉时唐时关?怎么不能来个九言诗?也赋予变化呀?整形中有变化?你知不知道答案?为什么没有出现九言诗?为什么五言诗和七言诗发展了那么多年,始终没人敢跳出来突破一个?我写一首九言诗。

那是因为费气,太费气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你不觉得你的呼吸已经到极限了吗?你来一个九言诗你试试?你来一个,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你念到最后几个字的时候,你念到最后的时候力气都没了,太废气了。所以从人的肺活量上,生理特征上就注定了九言诗是没戏的。所以从四言诗流行到五言诗,从五言诗流行到七言诗,这就是不停演变的一个规律,一个潮流。

魏风《静女》

那么背景介绍差不多,我们来讲解这里面每一小段。我们来逐段讲解秦风里的《蒹葭》。这首秦风里的爱情诗,在秦风里气味与别的诗绝不相类。这个以好斗、乐战而闻名的国家,怎么能有这么温柔的歌?这叫鹤立鸡群之作。反而你像那个北区魏风里面有一首诗叫《静女》,就跟秦风里的这首《蒹葭》味道很像。大概意思是有个姑娘很可爱,约我到城楼上来,结果他故意躲着我让我找他,急得我抓耳挠腮。然后这个姑娘好可爱,送给我一只红色的笛子一样的东西。然后这个红色的颜色好靓丽,我好喜欢这个笛子。然后他还在野外采了一种香草送给我,呀这个草好好,我好爱。然后不是这个草长得好看,而是因为这是他送给我的,所以我好爱。就这么简单一首诗,这首诗叫《静女》。这个味道就跟《蒹葭》很像。

《蒹葭》讲解

那我们开始讲《蒹葭》的每一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中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就是芦苇。蒹和葭两个东西稍微不一样,蒹矮一点,葭一点。蒹大概长一米高,葭大概长一米好几,能长到一米五、一米八。这是蒹和葭的区别。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荻草。欧阳修的妈画荻教子,从那个荻草揪下来在沙滩上画地,教他的儿子写字。所以这个蒹是荻草。而葭是芦苇。我估计这两个东西你都没见过。那同学们,以后你们到了有芦花、芦管、芦苇之类的地方,你能不能留意一下。然后把那个摘一个或者拍个照片,然后跟网上的图片对照一下。你看看你找到的是笛还是芦苇。

我们接着说,蒹葭是芦苇,苍苍就是茂盛的样子。其实深青色这么一大片,连成深青色。所以就是茂盛的样子。深青色的芦苇,一片茂盛的样子。而深秋时节,晚秋时分,白露在这个芦苇上凝结成了霜,凝结成霜。深青色的芦苇,碧色苍苍,茂密非常,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这是第一行的解释。

第二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就是所说的,所想的,所怀念的,所铭记的,都可以叫所谓。谓就相当于英语中的call。但是他有时候也可以流变为记忆的,记着的,怀念的。所以这个所谓就是所想的,所念着的,心心念着的那人,依然就是那个人,心里所想的那个人,我日思夜想的那个人。在水一方,就在河水的对岸一方。一方的那一边就在河水的对岸一方。

溯洄从之,是顺着河流洄,是顺着河流往上游走,叫溯洄。顺着河流往上游去,追寻它。从,画着一个人,跟着一个人,所以从就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跟着follow,另外一个就是追求追寻。be after在英语里,比如说she is after him就是他在追求他。那么这个be after,也是很形象的这个从字。那这个溯回从之,就有be after的意思,就绝不简简简简单单是follow的,所以就说顺着河流的上游去追寻它,去追求它。

道阻且长,可是道路既险阻又漫长。

溯流从之,顺着河流往下游去。溯流是往下游,顺着河流往下游去追寻他。我心中的那个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就正好在水的中间,她水上漂,她漂在水上,她正在水中央。她肯定在水中央的什么地方,其实这个是心里想的,那不可能往上游走往下走。突然看见了这个女的,穿着白色的长纱裙,望过去之后,她长发飘飘,还飘在水的中间,看着多瘆得慌,像鬼一样,肯定不是写实,肯定是写虚。

我们来看第二段。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萋萋:又是茂盛的样子,但这个苍苍,跟萋萋又不太一样。萋萋形容的是植被繁茂的样子。而苍苍更多是从颜色上说。所以说苍苍的时候肯定我离得有点远,说萋萋的时候我离得肯定有点近。我已经自己从离河有一段距离,到已经到了河边了。河畔的芦苇,一片茂密。

白露未晞,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晒干蒸发。晞是干。清晨这凝结在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晒干。他用芦苇和白露,一看就知道在写爱情。因为芦苇本来也是爱情的象征,他长得好高,他有1米到1米几,但是他就随风飘荡。情就像根,根就是情,他左右摇摆,摇摆不定,难以琢磨。但是他又离不开这个根,所以芦苇也被当做爱情的代表。那露就更是如此了,佛法云,说如露亦如电,说人间这美好的事物,就像露珠和闪电一般,稍纵即逝,爱情正是如此。人们用露水来比喻爱情,那也是常见的。所以这里再次提到芦苇和露水,其实又在印证这是一段讲爱情的诗歌。

河畔的芦苇一片茂盛,凝结在清晨,凝结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被晒干,还未蒸发而去。那个我魂牵梦绕,一心想念着的那个人呀,那个心上人呀,就在河水对岸的岸边上。

这个在水之湄:湄就是岸边。但是水和草交界的那个位置叫湄。那个我日思夜想的人呐,那个心上人就在水和草交界的地方。我顺着河的上游去寻找它,去追寻它,去追求它,可是这条路既险阻,又很难攀登。

道阻且跻:这个跻是升高。道路既险阻又很难攀登,地势变高了,我好难追呀。你都上天了你,你咋不上天是吧。我追你追的都上天了。地势升高,我都很难攀登了,很难攀爬。

溯流从之:我在往河的下游去追寻你,向河的下游去追寻你,你好像就在水中间一块沙洲上,那么这是水中池,水中的高地。水中有一块高地叫池,那不大的一块土地。

第三部分,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流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采采,采采也是茂盛的样子,但是,这时候已经繁茂到了都有果实的样子,就是芦苇都长穗了。这说明时间也在推移。

白露未已:白露露水还没有彻底的完,还有一点这也是时间在推移。

蒹葭采采,这河畔的芦苇更为茂盛。白露未已:清晨的白露,依然还逗留在这芦苇的叶子上。那个我心心念念的,苦苦追求的,天天想着的心上人。

在水之涘:他就在河水的边上,边边上。他就在紧挨着河水的水边之上。他就在眼前了。

溯洄从之:我顺着河往上游去追寻它。

道阻且右:道路险走,又迂回曲折。道路很难走,而且又迂回曲折。我顺着河往下游去追寻它,它好像就在水中的那一块更大的沙洲之上。

水中沚,这个沚比池大,而洲又比沚大。水中可居于洲,然后比洲小一点叫渚。三点水一个者。知乎者也的者。比如说你在太湖上能看一个圆头渚。最大的叫洲,白露洲。圆头渚第二个,叫渚。第三个叫沚,就这个一块沙洲。最小的叫池。水中可居的地方就这几个。它是一个一个的变大。原来就在感觉就在水上站着一样,后来到水中池,最后到水中沚。越来越具体。

他写了三段,他为什么这么写,只改动几个字?诗经里这种写法非常常见,他就是利用这种往复重复,复叹,一唱三叹,让你看到整齐,同时又略有变化。让你觉得,在整齐中又透露出一些变化,感受到这种惊喜,感受到这种细微的变化的美。

三段翻译总结

我们来再总结一遍《蒹葭》。

第一段。那河畔的芦苇草和狄草,发出深青色来,显得郁郁葱葱。在这深秋的日子里,天降下的白露凝结在芦苇草上,结成了白霜。那位我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好像就在这河水的对岸地方。我逆流而上,顺着河流的方向去追求它,去追寻它的足迹,可是追求它的这条路,既险阻又很漫长。我顺着河流往河的下游,去寻找她,去追寻她,我仿佛看到他就在这水的正中央。这

第二段。河畔那芦苇草和狄草长得一片茂盛,郁郁葱葱。清晨残留在这草叶上的白露,还未被升起的太阳完全晒干。那个我心心念着,天天想着,魂牵梦绕的心上人,她就在水对岸,那个草和水的分界线上。我逆流而上,向河的上流泛舟去寻找她,追寻她,可是追寻她的这条路,既险阻又高不可攀。我顺着河流往下游去,一路找寻她,追寻她,她好像就在这水中间的一块小沙洲之上。

第三段。这河畔的芦苇草和狄草,显得更加茂密而繁荣了。这草叶子上残留下的白露,依然逗留未去,还没有完全消失。我苦苦追求的,反复找寻的这个心上人呀,她好像就在河水的对岸的水边上,逆流而上。我顺着河的方向,我逆着河的方向去追寻她,去追求她,去寻觅她,可是想要找到她的这条道路,既险阻又迂回难走,于是我顺着河流又往下游去寻找她。而我这个心上人,仿佛就在这水中一块比较大的沙洲之上。

我觉得这个《蒹葭》这首,今天讲课翻译的最好。以前翻译的版本都可以去掉,因为我刚刚翻译的版本我感觉,既照顾到了每个字的意思,而且还有点韵味。而且还赋予一点变化,每一处复叹都不太一样。这就是《蒹葭》整首诗的译文。

总结

我们稍微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讲了,诗歌的发展。诗歌最早,是从哪里来的?也许是巫师行巫的时候,也许是人们模仿自然界的叫声的时候,也许是劳动的时候发出的呀耶呼这样的劳动号子。我们总结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说诗经,诗经从哪来的?主要的说法是采诗说。主要说法是周天子派出这些盲人采诗官,到各地游走,到各地了解民风民情,采集上来编成诗歌,到了春天献给周天子,唱给他听。周天子再命宫里的人,把他记录整理下来。

最后到了孔子手里,孔子进一步的编修它。据说他编修的时候还删掉了其中一些不太好的,不淳朴的东西。一言一弊之思无邪。《诗经》里有305首诗,还有6个题目。所以它加起来应该是311首诗。但是有6首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的。

诗经分为风雅颂。宋风是15个地方的国风,是几大块的国风。中国的第一幅地图,比西方的地图早很多年的。第一幅地图是南宋年间,是宋城,就叫做十五国风图。那么这十五国风代表15个地方的民风,国风一共有160首。《诗经》中的国风是最出名的,跟《楚辞》中的《离*》是最有名的一样。所以风*并举。国风、离*合称风*,代表有文化,代表风雅。

然后紧接着我们说十五国风里面,《蒹葭》属于秦风。秦国就是我的老家,是一个充满了斗志,充满了勇武的地方,所以秦风里面经常是那种打仗呀,劝诫呀,生产生活呀。十首里面只有这一首,竟然是一上来就温文尔雅,婉转非常,抒发情感,抒发恋情,又如此的水平高超,简直不敢相信是我们这种西部汉子所作。但是他确实是秦风里的,后世对《蒹葭》评价极高。

后来我们又提到《蒹葭》在讲什么,《蒹葭》在讲的是一种心像,是一种人在一个东西,一个事物,不管是爱情还是事业,还是学业对一切美好事情追求的时候,求之而不得的,这种求之而不得而又不放弃,上下求索的时候,这种执着,这种彷徨,这种马上就要够着又够不着的遗憾。

希腊神话里有一个著名的事情。有一个国王被惩罚,他天天口渴,肚子饿,但他吃不到也喝不到,那个水一直漫到他的下巴上,他只要张开嘴,感觉就能喝到这个水了,但是只要他张开嘴,或者低下头,这河水就降落下去。他刚好够不着这果子,树上的果子长在他眼前,好像一伸手就能抓到果子了,但他一去抓,那果子就又飞高了,刚好让你够不着。这是人的*,眼看就要实现达到,但又达不到的这一瞬间,这是最挠人的,这最讨厌的,这是最挣扎,最折磨的。来吃果子吧,咦咦咦咦,你还不如给我直接挂到天上,让我看不见,我别难受。水就在我这,我想喝一口就喝不着。

那《蒹葭》的这个味道是不是就像他这样。他写的并不是实景,而是心像。我好像就能追求到你了,我好像能找到你的踪迹了,马上就可以了,你好像就在这里,结果一看又不是。这只是一个白色的塑料袋飘来飘去,我以为是你的白裙子。你看好像水中间就是你错了,那是只天鹅在亮翅。所以这种即将找到又找不到的彷徨,是最让人难受的。

然后我们又讲《蒹葭》的主要的内容。你可以看到三段在复叹再重复出现,只有一些细节在稍微的改变。这是诗经里常用的手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然后又变成了“蒹葭萋萋”,后来变成了“蒹葭采采”,然后“白露为霜“变成”白露未晞“,变成”白露未已“。他改动很小,”在水一方“变成”在水之湄“,变成”在水之涘“。所以这一篇要背自然是很好背的,因为你只需要把这几个改动的地方记住就好了。

你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都没有变化。“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当然你背的时候背成“溯游从之”,也没有任何问题。“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样你背会这一节,剩下两节这样对照着背就好了。“蒹葭苍苍”就变成了“蒹葭萋萋”,“白露为霜”变“白露未晞”。因为它是押韵。“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又要押韵。“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就背下来。所以背也非常容易。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学《诗经》里的内容,今后我们还会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再给大家详细的讲《诗经》,今天就到这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