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电影《暗恋桃花源》,林青霞,李立群,金士杰主演,演技优秀,台词清晰,一小时四十分的电影,我看的目不转睛,看完后还有点意犹未尽,好像每个人身上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与情感。这就是戏剧的魅力吧,喜欢读小说的人尤其喜欢戏剧,我就是其中之一。
01一部电影,三个故事
剧中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同时租了一个场地彩排演出。因为时间紧急,两剧组争抢场地,不免生出矛盾争执。但是从舞台布景到台词,竟有了一种天然的和谐感。有一场戏是两个剧组一个在舞台左边,一个在右边,一悲一喜,台词竟然连在一起而毫不违和。这不禁让人由戏里想到戏外,人生海海,这世上的悲欢离合大多是有相似性的。
穿插在两个剧组中的疯疯癫癫的女孩,一直在寻找一个叫做刘子骥的男人,她的出现也让这两出戏剧更加巧妙地串在一起。结尾处,两个剧组排练完毕,穿上自己衣服的陶先生转头看了女子一眼,拆掉辫子卸妆了的云之凡也转头看了女子一眼。大幕散场,人去楼空,只剩那疯癫女子在台上旋转,并不断喊着刘子骥的名字,那飘落的桃花瓣,每一片似乎都写着刘子骥这三个字。这个场面让整个电影显得更加丰满,排练戏剧的人从剧中走出来了,只有这个女子还不知道活在剧里还是生活中,不知是她不肯出来,还是早已出不来了。
02 暗恋
暗恋讲了两个年轻人,云之凡和江滨柳在上海相识相知相恋。因为实势所迫,两人终究分开。两人不能相见,只能将对方放在心里。后来,两人都结了婚,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也当了爷爷奶奶。只是,这份情终究还在心中,从未消失过。
江滨柳回了台湾,云之凡半生流离失所,从云南到了泰国又去了香港,最后终于到了台湾。两个人互相写了很多信,但是都没有回音。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世上散落了多少深情的爱人啊!一个转身就成一辈子的遗憾,那时候的人珍视爱情。那时候的爱情啊,也带着几分虔诚,如诗经里写到的: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两人已是迟暮之年。江滨柳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报纸上的她还是当年的模样,长长的辫子。云之凡去看他了,他问:这两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之凡说:“我,我写了好多封信到上海”。
她并没有回答,但这第一个我字中间的停顿,已经表明了所有的无可奈何。一瞬间,梅花落满了南山。
这是个悲剧。看到动情之处,我也不禁潸然泪下。
03《桃花源》
桃花源讲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看似是喜剧的外表,其实有着悲剧的内核。
李立群饰演的陶先生和老婆春花,结婚后并不幸福,生活过得恓惶,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孩子,一个怪罪一个说是对方的问题。
所以,春花出轨了,她和袁先生明目张胆地偷情,把被子都送到春花家去了。此时,春花和袁先生正是干柴烈火,舞台上两人不断有肢体碰撞,说明还处于激情期。
所以陶先生缘溪行一直向上游去,误入桃花源。这里落英缤纷,芳草鲜美。他在这里又遇见了两个人,和春花袁先生长得一模一样。陶先生一开始也恍惚,不久就和他们一起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了。他想把春花也接到桃花源,于是回家。两人以为他已经死了,所以看到他出现时,吓破了胆。春花和陶先生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生活,虽然生了一个孩子,但是两人天天争吵不休。
他跟他们说了桃花源的事,他们还以为他疯了。
在我看来,这也是悲剧,但是因为表演节奏快,再加上带点奇幻色彩,再加上三人优秀的台词和肢体语言,让整部剧精彩纷呈。
04成就
暗恋桃花源获1992年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银奖,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这么多年来,经久不衰。
这部剧的导演是赖声川,他说:“《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让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调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社会情绪。《暗恋桃花源》之所以能够突破戏剧艺术往往囿于小范围、小圈子的障碍,在于它在精湛的戏剧艺术之外,还恰当地引导着最普遍的社会情绪,让社会情绪在这里找到了释放———谁说“净化”的功能就只有在希腊悲剧里才能找到呢?
就是对于对社会情绪的把握,对更多数人关怀所在的捕捉,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体察,而后,再凝聚成一种雅俗共赏的美学。
我们爱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本书,是因为找到了心灵上的共鸣,灵魂的同频共振。所以越来越的创作者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出发,自然是会得到受众欢迎的。
05喜欢戏剧
大学时候我读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看完后就喜欢上了戏剧,于是又买来了曹禺戏剧集来看,实在是爱这种艺术。
舞台上那些悲喜交加的故事,何尝不发生在你我身边呢?
有天坐公交车去很远的地方,我在车上坐了一场白日梦,梦里我变成另一个人,过着想象中的生活。到站后,仍是不想下车。那个白日梦让我一天都变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