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去创造,去学习,去工作,去奉献,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该往哪里走,才算真正活过?
当面对现实世界与理想的冲突,她曾一度,困在自我意识的牢笼里。
那个令她不悦的残缺,她想视而不见、自我欺骗。
可她“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所以当 5 岁那年高位截瘫,路该怎么走,注定了她的不同寻常。
当走过不解、愤怒、颓丧、迷茫……她开始摒弃悲观色彩的个人英雄主义,学着和自我世界外的千千万万个自己和解。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生命的张力与蓬勃,在她这里体现地淋漓尽致,继而做出了瞩目的贡献。
而当她作为舍得智慧人物第六季的首播嘉宾,身上“大成若缺,随处可满”的智慧,也感染着屏幕外的许许多多人。
她是张海迪,站在“伟人之巅”,藐视着“卑微的懦夫”;她走过了山丘,也更懂了舍得。
“人生没有说生下来就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不是吗?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去创造,去学习,去工作,去奉献,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01 “我们学校不招收病孩子”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坚强”“乐观”等词,来形容张海迪。或许只因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会以为,张海迪是生下来就下肢瘫痪。
然而实际上,她的童年仍保留着健康且天真烂漫的回忆。
“我穿着花裙子,从街道的这头跑到那头,很多男孩子跟在后面,‘唰唰唰’,风从我的耳边跑了过去。”
或许因为太过快乐了,她将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的高位截瘫,归咎于盛极必衰的宿命。张海迪往后的回忆,都发生在医院里。
“母亲带着我去治病,我以为到了医院,打了针吃了药就会好——这是一个孩子最简单的想法。”
可手术室的门进了又出,关了又开,爸爸妈妈背着她,坐着火车,穿过大江南北,寻找医生,寻找希望。
5年里,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终却得到了一个家庭并不理想的结果:活下来,但再也站不起来。
稚幼的她躺在病床上,窗外的叶子黄了,飘落了,下雪了,又绿了——一年又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我好像陷进了一个漩涡里”——在她所著的《轮椅上的梦》里,童年往事历历在目。“见到老师要问好,记得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你会什么才艺。”开学前一天,妈妈反复叮嘱着。
“那一刻,我忘了自己是个残疾的孩子,脑海里一遍遍地想,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妈妈背上她,找到了学校,见到了校长。“我们学校不招收病孩子。”
霎那间,天旋地转。
“我非常伤心,想着我给妈妈增添了麻烦,世界上要是没有我,该多好。”
张海迪也因此,陷入了与命运一生的缠斗。
02 “不能上学,那就自学”孤独是什么滋味,她比常人更早体会到。
白天,父母去上班,咔嗒一声,门上了锁。
从清晨到日落黄昏,空荡荡的屋子,四面白墙,家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病孩子。
少女该如何捱过漫漫白昼,一个人又该如何面对无能为力?
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也很难感同身受。
但张海迪这个名字,之所以如雷贯耳,甚至成了某种精神象征,起码能证明她异于常人的坚毅与乐观。
“我一直没机会当面和您说,我大学填报志愿,其实是有一方面受到您的影响,因为我83年就知道您的故事,我89年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便选了您曾学过的针灸。”
在舍得智慧人物第六季第一期——《大成若缺,随处圆满:郎永淳对话张海迪》里,主持人郎永淳也坦言,曾受过张海迪的影响。
而张海迪之所以为张海迪,只因她总能在消极里发现积极。
是的,她曾被推进手术室多次,但很少为自己的病痛流泪。
“我父亲告诉我,一定要勇敢坚强。他是个老战士,八路军出身,他给予我的那种英雄气概,对我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