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馆不是博物馆,既做不到馆馆完全不同,不做不到每馆都有个镇馆之宝。餐饮业的同质性和竞争性较其他行业更为激烈,这一问题在以某一特定美食为标签的饮食街上便显得更为突出,比如青岛劈柴院、武汉雪松街和北京簋街等。
“除了麻辣小龙虾,没有什么可吃的”。这句话虽有点道理,但也是对簋街最大的误解。一方面,簋街因麻辣小龙虾声名鹊起,所以有些店名明显不是簋街风格的店铺,幌子上仍有麻辣小龙虾之类的麻辣菜品供应。 但另一方面,非簋街风的饭馆目前在簋街也有较为广泛甚至出乎意料的分布,不吃麻辣口味的食客在簋街也不会完全没有选择。
为客观反映簋街餐饮业情况,本文将所有能“入口”的店铺都列入统计范围,包括了那似咖啡、稻香村、王太私房甜品,齐饮,农科院蜂产品,百味鸡等非饭店类吃喝类店铺。按照各店的大致口味特色,本着互不重合的原则,胖子哥将簋街餐饮店分为九大类别:簋街范、火锅派、北京范、特色派,甜品饮品铺、高大上、烧烤店、小店铺和关门铺。现将九大类别的分布特点介绍如下:
1九大类别三级梯队分布特征明显
从店铺数量分析特点,九大类别三级梯队分布特征明显。簋街范、北京范、火锅派和特色派属于第一梯队,这四个类别的饭馆单位数量最多,均在15家以上;烧烤店、甜品饮品铺和小店铺属于第二梯队,店铺数量均在10家左右;高大上店铺和正在*店铺单位数量分布最少,均只有2家。
2街范饭店数量高居榜首,比重接近1/3
以本文分析标准,簋街范饭店数量共有40家,占簋街吃喝店铺数量的比重将近三分之一,占簋街饭店数量的比重接近四成,稳居九大类别之首,和大众食客对簋街的印象基本符合。这些店铺普遍以麻辣小龙虾,麻辣香锅,麻辣烤鱼,馋嘴蛙为招牌,以川渝风格的其他麻辣菜系为辅助,是簋街名声在外的主要着力点。
胡大是簋街上最成功的簋街范儿店铺之一
该类别店铺以饭店为主,饭店的知名度和连锁程度高是该类型饭店的最大特点。胡大饭店名声在外,排队程度全簋街最高,在簋街共有五家分店;仔仔饭店的连锁家数最多,簋街饭店家数高达7家,占簋街风格饭店总量的比重接近六分之一,这是很多人觉得满簋街都是仔仔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通乐,嘉陵江、独门冲和小山城总店也因为开业时间长而有很多簇拥者;花臂餐厅、花家龙虾馆、一笑虾蟹等簋街风格的饭馆,虽然较之其他饭店,特色更为明显,但是从食客点评看,这些店的小龙虾仍然是点单首选,因此也算是簋街范类饭店。
3北京范和特色范饭店数量提升,成为簋街新选择
北京范和特色范的店铺数量分别达到17家和13家,位列九大类别三四名,这是整理名单前没有想到。这体现出簋街毕竟属于北京和首都的地域特色,也说明随着簋街被麻辣定型和麻辣小龙虾、馋嘴蛙、烤鱼这些当年网红产品热度的下降,簋街小改革势在必行。利用簋街已有食客基础,紧跟目前餐饮潮流,吸引更多食客进店成为簋街调整的必然选择。
北京范的吃喝店铺中,店铺大小形态多样,老字号和小吃摊并存。大的如东兴楼,老北京八大楼的衣襟,几十年前就是上下两层楼;小的如老于灌肠,胡同口一个炉子,树底下两张折叠桌和一个最贫最贫的老板就是全部。
东兴楼在簋街还没称之为“簋街”的时候,就开在这里,算是岁月的见证
从菜品角度而言,北京菜(含清真菜)、北京涮和北京特色吃食是三大主流,前者以东兴楼、花家怡园、院子味道等为代表,中者以裕德孚、北平三兄弟、奇门涮肉坊等为代表,后者的代表有十字路口的大肠卤煮、西段南侧的老于灌肠,西段尾侧的姚记炒肝店和门面巨小无比的鼎簋坊老北京酱肉。
特色类饭馆也是簋街的新选择之一。这类饭馆菜单中仍然会有麻辣小龙虾,但其已不是该店的主要噱头和吸引点。这类饭店或主打地域风情,或主打吃遍天的一招鲜。有主打朝韩风情的图们江朝鲜族风味、兄鸡、新村烤肉、满餐德韩式烤肉,有主打中国地域风情的粗粮人家(东北)、彝家山寨(彝族)、兰溪小馆(浙江)和蜜夏菜馆(粤菜),也有可以望文生义判断主打一招鲜小胖子烤螃蟹、无名炖小黄鱼、王老太海螺丝等。
4火锅类饭馆多走川派,烧烤类饭馆略带潮范
火锅类饭馆是簋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铜锅外的火锅店数量仍然达到18家,数量仅次于簋街范饭店,居九大类别第二名。其中,新店老店连锁店都有的重庆类火锅最多,共有11家,晓林火锅、井格火锅、鼻祖老火锅、辣庄重庆老火锅等都是其中代表。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风靡全北京的潮汕火锅在簋街也迅速开了店,有潮汕鲜牛肉火锅、小栈牛潮汕牛肉火锅店等多家店面。这进一步体现出簋街原有的“纯粹辣派”饭庄地位有所下降,向更新潮流靠拢成为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