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课后反思,送东阳马生序 优秀教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3 04:44:57

《送东阳马生序》篇幅比较长,宋濂现身说法,勉励马生勤奋好学,感情真挚动人,是一篇劝学的勉励之作。但由于现在的学生条件优越,本身没有那样的读书求学体验,而且又是文言文,生字词较多,语言难度比较大,因此学起来比较困难。本计划两课时,加上网课本身的效果不甚理想,最终三课时紧紧张张才完成了教学任务。​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课后反思,送东阳马生序 优秀教案(1)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由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导入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学常识​

1、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他在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被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擅长传记的写作,他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全集》。

2、题解:

①东阳,现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

②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③“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作者有名望有地位,但并不说教,而是如话家常,质朴亲切,令人容易接受。 3、创作背景: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在太学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

三、整体感知

1、听音频,正字音,辨停顿;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逐段接龙翻译。

3、强调难译句子的翻译: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集体朗读全文,通晓文章大意。

5、以“宋濂求学记”为题,复述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课后反思,送东阳马生序 优秀教案(2)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它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不信,可以去文中找寻答案!

二、理解课文

1、朗读课文,逐段概括,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第1段:叙述幼时求学之苦,用心之专,以及成年后从师之艰,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渴望与决心。

第2段:叙述从师时的旅途之苦、生活之艰,得出要勤奋求学的结论。

第3段:用对比手法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第4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结合课后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内容: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目的: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情感: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3、研读1~2自然段,结合课后二讨论:

“我”求学时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①无书:无从致书以观。于是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

⑤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①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③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

④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课后反思,送东阳马生序 优秀教案(3)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课文

1、朗读第3自然段,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

比较“我”与太学生:

吃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廪稍之供

穿的:冻馁之患--岁有裘葛之遗

从师:奔走之劳--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问学:未尝稍降辞色--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书: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第4自然段表明了写作原因及目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原因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前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

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三、品读细节

1、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2、写同舍生的人的目的何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3、揣摩语言,赏析本文的语言美。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地写出了抄书的艰难)(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借写先达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反衬自己虚心求学、百折不回)(3)“负箧曳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这几句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反衬出作者求学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四、体会写法

1.记叙、描写、议论的自然结合。

①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渲染和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文采。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对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有声有色。

②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插入议论,突出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与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食的原因是“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

2.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课文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毅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做对比。

(2)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做对比。

(3)以自己求学的勤奋与同舍生的不学无术做对比。

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只因“中有足乐者”。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的情景,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2、以“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本课的学习第一课时的翻译全文,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耗时一个半课时才将全文意思弄明白。如果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群体的话,这一步可以省略掉,直接从分析文章内容开始。文章内容只要理解透了,背诵也不是难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