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影响的考生群体这么广、波及的培训机构也足够明显,CATTI官方为何还要减少他们的考试机会呢?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考试在下半年举行,考生获得证书后,更利于在校考生在下学期的求职季使用。
此外,CATTI中心在其“答考生问”中,还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虽然上半年没有CATTI考试了,但大家可以去参加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和CATTI国际版考试,要么在赛事中争荣誉、要么为下半年的CATTI考试练手热身。
更何况,大家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去备考”。
同样,这些话显得不接地气,完全无法得到广大考生的共情,也欠缺足够的说服力。
例如,下半年考试,更有利于获得证书的在校考生在下学期求职:
且不谈CATTI考生中还有多少非应届毕业生(估计官方还没有如此细致的数据统计),就应届毕业生群体而言,很难相信主办方真的不知道毕业季求职从毕业学年上学期(秋季)便开始了。
面对那些多轮招聘始于秋季、终于春节后的招聘单位,在如此内卷的就业竞争压力下,早在上半年参加考试获得通过、下半年便可携证书参与求职的考生,在真正在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至于说“考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备考”,更是不值一驳:如果考生没有做好准备,完全可以放弃上半年考试,只报名参加下半年考试,或者一年两次都参加(上半年热身,同时不耽误准备下半年考试);
如果考生已经做好了准备,又何需等到下半年再考?
既然官方给出的理由并不具备说服力,解释不了调整CATTI考试时间的必要性,那么为何仍要不惜引发众怨,坚持以调整为名、减少CATTI报名人数最多的考试次数呢?
结合一些长期关注CATTI的业内人士分析,最有可能的因素,恐怕在于“市场化运作”。
不说别的,对比大家熟知的CATTI一到三级考试,以及近年来官方推出、大力宣传的CATTI国际版考试费,便可看到二者的区别:
北京地区CATTI一到三级考试费用(区分口笔译)
CATTI国际版考试费(不区分口笔译)
对比CATTI二、三级考试(尤其是占据主体的笔译考试)和CATTI国际版考试费用,可见如果前者的考生全部改为报考后者,将极大地提升考试费总额。
诚然,CATTI一到三级考试每次报名考生多(17万左右),在“薄利多销”的前提下,考试费总额本身就不低,但考试多也意味着一次考试的组织成本高昂。
既然考生多、且CATTI一到三级所具备的国家人社部认证、国务院职业资格目录清单考试属性独一无二,那么把考试次数从一年两次变为一年一次,也不影响有刚需的考生年底报考,每年报考考生总量不会显著减少(约35万),还能节省额外组织一次考试的考务成本。
与此同时,说不定相当一部分考生(尤其是备考三级考试的第一大考生群体)会按照官方的暗示,在上半年考不了CATTI国内版的情况下,报考一个费用高昂的CATTI国际版作为热身,岂不是能带来额外的考试费?
这种猜想也许看起来不可思议,但CATTI的项目化、市场化运作,可是官方公开以多种形式向我们阐明的新特征。
从CATTI考试的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