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我做了场2022年度演讲“进化的力量”,演讲稿发布后72小时,阅读量竟然过300万了。
要知道,这是一篇5万多字的演讲稿,半本书体量的文章啊。你们太厉害了!
截止到11月2日,年度演讲带来了1433万 的直播全平台在线观看量、947万 的线下广告曝光量、1.4亿 的全网热议话题阅读量。就在演讲当天的晚宴期间,还有赞助伙伴对我说:“润总,今年的年度演讲太赞了。我能不能,现在就和你签明年的合约?”
感谢,感谢你们的厚爱。也请原谅,原谅我有过一些奇奇怪怪的坚持。
能取得这些成绩,特别不容易。我深知,这些并不是一组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每一位有血有肉,热爱学习的同学们。感谢,感谢每一位同学的关注、支持、转发。
过去这段时间,我们收到了很多沉甸甸的信任和支持。也有很多同学,通过留言、私信、朋友圈等方式问我:在如此充满不确定性的2022办一场年度演讲,一定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麻烦。你们是如何把这场演讲,变成确定性的?
今天我斗胆,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10月1日起,我不出差、不见客户、不参加会议,28天,只为做一件事情,准备10月29日的年度演讲。
因为我知道,每年的11、12月,是很多企业做下一年的年度规划的时间。我希望能把自己在过去一年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变化,通过这场年度演讲,把确定性传递分享给你。
我也希望这场年度演讲,能给身为企业家、创业者、管理者,并渴望成长的你一些帮助和启发。
也正因如此,这场年度演讲必须输出足够的价值,演讲稿的质量和知识密度,就必须要高。
那,如何保证质量和知识密度呢?我和你分享三个数字:
8个模块。3轮计划。500页Keynote。
看过年度演讲的同学应该知道,最终呈现上,我把内容分成了8个模块:
不确定性、弹性、穿越周期、第五要素、消费进化、元宇宙、拥抱规划、成为确定性。
为什么把内容分成8个模块?能不能4小时的内容分成4块,每块1小时?
不行。必须是8块,每块半小时。因为一旦1个模块的主题确定下来,又给了足足1小时的时间,这个模块底下的内容,就特别容易发散。而如果选择了8个模块,就相当于是在倒逼着自己:不管你选了一个多么大的主题,都必须在30分钟的时间里讲完。
结构,带来必然提升的密度。
这个大逻辑,是确定的。
可是,当你知道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并且非常兴奋地分享给你的好朋友的时候,你会发现,随口一聊,15分钟就过去了。想在30分钟的时间里,装进海量的内容,其实挺难的。
怎么办?
每一个案例,都必须在3分钟之内讲完,绝对不能花上15分钟去讲,必须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他们想要的所有信息。然后,迅速切换到下个主题。
这就意味着,演讲稿不仅要按照4小时的逻辑做“加法”,还要按照3分钟的逻辑做“减法”。
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
但,具体怎么来做这个工程?
我把逐字稿的写作计划,分成了3轮。
第一轮,我要用八天的时间,写出一份素材稿。
我的手机里有一个文件,叫备忘录,放在印象笔记里。每一天,一旦我看到什么好内容,遇见什么新鲜事,有什么新想法,就往里放。一直往手机里记。
有些,是平常的小思考。也有一些,是我去参访、见人,获得的启发和大的收获。小思考、大收获,一年下来,也得有个上百万字。
这上百万字,得压缩到8个模块里,这样出来的演讲稿,才有营养。
压缩到多少字呢?
我个人的语速,大概是每半小时620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但是,之后一定会经历删改,所以这份素材稿的字数,只能多,不能少。我以半小时为单位,写到过6600个字,写到过7000多个字。
坦白说,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日行30公里,必须写完。
第二轮,我要再用八天的时间,修改出一份逻辑缜密的打磨稿。
什么叫逻辑缜密?
一场演讲下来,涉及到大量的词汇、观点、论证,需要靠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串联起来。一旦逻辑链条的某个环节设计得不够好,观众就很容易在这个地方“咯噔”一下:你用的这个词不太准确吧,你说的这个观点好像还有争议吧,你刚才论证的过程好像有点不太对吧。
这些会让人“咯噔”的地方,都要在第二轮解决。
比如,我们在第三个模块,聊到的“周期”这个词。事实上,有不少人认为,“周期”是一个被统计学家“归纳”出来的规律,并没有被所有人认可。
怎么解决?帮观众把这句话说出来。
不过,这种统计学家“归纳”出来的规律,并没有被所有人认同。甚至有不少经济学家并不同意库存周期的存在。他们觉得这些变化,是随机的。
但是,大经济学家索洛说的: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明白,长颈鹿是怎么把血液输送到那么高的脑袋里的,但你不能因为没搞明白,就不承认长颈鹿有个长脖子。
我们假设“库存周期”确实存在,而你又遭遇了这个周期的低谷,怎么办?
但这又会带来一个新问题:演讲稿,太长了。
于是接下来,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取舍上,手心手背都是肉,太难了。不断往里塞,塞,塞,又不断精简,减,减,减。内容密度就这样再一次“被迫”提高了。
经过这样的设计、调整、修改,你会发现,之前的那份素材稿,真的就只是一个草稿。一个模块,6600个字起步,至少要改一天。而我有8个6600字要改。一圈下来,8天就没了。
更崩溃的是,当我改到第8个模块的时候,对第1个模块又有了新的想法。因为它是完整的谋篇布局,系统性的工程。
第三轮,我要开始往演讲稿里加入赞助商、互动环节、有情绪的段子。
因为我们有赞助商,所以还有一步动作就是提及赞助商们。因为我内容准备的复杂度,而且我已经有了一个流畅的逻辑,所以我们对赞助商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坚持,就是我怎么提及你,是我的事情,你不能参与。你只能相信我。
这要求听起来很无理,非常感谢各位合作伙伴的足够理解,和十分信任。
要交付给你,我们发自内心认同的内容价值,而不是广告植入,又要让赞助商也感到满意。让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真的很不容易。
第一轮,写文章;第二轮,改文章;第三轮,放赞助商。一层一层往上叠,10月20日,我才把这些搞定。
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
从10月21日开始,我每天对着电脑屏幕讲稿、背稿,全程演习。只有1:1地走下来,才能用嘴巴发现眼睛没能发现的问题,才能培养出肌肉记忆一般的“嘴感”。
哪怕,演习一遍,一天就过去了。
但是,我一个人演习,还不够。
演讲,演讲,有“讲”的部分,也有“演”的部分。比如Keynote,比如配乐。
Keynote,意味着整场演讲的逻辑脉络。对我来说,它直接影响着我的临场发挥。对观看的你来说,它直接影响着观看体验。如果在视觉内容上出现疑惑,可能就会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
配乐,意味着整场演讲的情绪推动。同时,又要和演讲稿、Keynote互相配合、协调。这段音乐是放在Keynote里还是现场弹,这段音乐是和这句话同步还是放在这句话说完之后,那段音乐是作为低音量的背景音还是作为高音量的情绪推动器。都要对齐。
所以,从10月21日开始,我和负责Keynote的MassNote团队,负责配乐的飞羽老师,一起演习。为了不出别的岔子,飞羽老师甚至是带着设备,从北京硬生生开车来的上海。
4个小时的演讲,按照2分钟1张Keynote的量粗略算下来,就是120张。这120张Keynote里,还含有大量需要3D建模的内容。比如从桌上掉下来的花瓶、泥人、篮球、哑铃,比如斯科特、阿蒙森、沙克尔顿这些人物。
而我的要求是,500张。半分钟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