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办。可以办。小一点,也没关系。
但“受尽摧残”的我们已经知道,到年度演讲落下帷幕的那一刻前,没有什么是一定的。
我把床搬到了纪希片场。一旦外头有什么风吹草动,我就把自己锁在这。我赖这儿了,我不走了。
如果,演讲当天出状况了,我们就把10月28日的1:1彩排录像播出去。
万一,纪希片场又不行了,我在上海郊外准备了一个备用场地。
万一的万一,连备用场地都不行了,我就在我家楼下的酒店会议室里做年度演讲。
我们一定要见到你。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一定要见到你。
这件事,是确定的。
——
无数个日日夜夜,一次又一次的意外,那么多人的心血,就是为了10月29日这一天,最终的Show Time。
这场秀,是宏观的演绎,是表演,是舞台上的整体表现。
如何让一场年度演讲,像一场秀,甚至一出舞台剧一样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设备,决定观感。
也和你分享3组数字:
9米大货车。24*8米大屏。3套音响返送设备。
今年的场地,虽然是小了一些。但是,灯光、音响、大屏,还有各种配套的施工材料,一样都少不了。这么多的物料,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动用了9米长的大货车,和好几辆五菱金杯,来来回回地奔跑、运送。
纪希片场,位于杨浦区的一个园区之内,入口又正好设在高架桥下面。从园区入口到片场,也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再加上,道路狭小。这么多的施工伙伴,根本就施展不开拳脚。这么多的车辆,就只能是先放一辆进去,其它车辆都只能在园区外候着。卸完货,立刻掉头回基地搬下一批物料,第二辆车才能进场。
就这样,一辆一辆地开进来,再一件一件地搬下车,运进场。
执行团队的伙伴说:“我们都不记得来来回回了多少趟,真数不清了。我只记得,光是把物料先从车上搬下来,放在地上,就花了5个多小时。”
太辛苦了。好在,物料到位,终于可以进场动工了。
今年的年度演讲,我们原本的构想,是启用一块30*10米的大屏幕。但受限于场地大小,最终,我们等比例缩小成了24*8米。
8米的高度,在这个不算大的会场里,又没有顶部的自动化设备作为支持。搭起这样的高度,就真的需要有人架起钢架台,像搭积木一样,从底座开始,一层一层,一块屏幕一块屏幕地往上搭。搭到最后,已经需要有伙伴上到14米的高度配合作业了。
饿了,懒得下来了。放个钩子,把盒饭吊上去。
机械手臂没电了,就一边坐在钢架台上扒饭,一边陪着设备一块儿充电。
10月26日中午入场,8小时一个班,3班连倒,24小时不停工,共计120个班次。
有时候,一项设备好不容易完成了,又要重来一遍。比如,灯光。
灯光设备,要先一个一个固定在钢制的梁架上。然后,通过电葫芦,牵引控制着携带了十台灯光设备的梁架,一点、一点地缓慢升空。
是的,一点、一点。可能是9.8米,可能是9.9米,也可能是10.2米。差一点点,光线就会出问题。差一点点,舞台两侧的灯光就会出现差异。
所以,必须精确。
可是,缓慢升空的过程,现场的其他施工作业,甚至一点点润滑油带来的问题,都会导致一排十台的设备中,出现那么几盏调皮的灯。
怎么办?
接着调,手动调,必须调到精确。一手拉过10米长的梯子,一脚就往梯子上蹬。上!
来来回回,反反复复。
不光是灯光,音响返送设备同样如此。3套音响返送设备,同步协调配合。
为什么要准备3套?
第1套,服务于我,也就是要求着“我在台上听到的声音”。这个声音,不能有回声,不能有延迟,音量还得适中。否则,我在过程之中,会下意识地调整音量、等待延迟,体现在表现力上,可能就是一泻千里。
第2套,服务于现场观众,要让他们有沉浸式的氛围。音量太小,观众就听不清。音量太大,声音就会在场地内来回地传。短时间内,又做不到通过吸音材料来解决。怎么办?只能反复地试,用移动音响位置这种笨方法来解决。一个音响动了,其它音响就跟着动。放在这里,对临近观众的耳朵是一种伤害。放在那里,又会把灯光挡住。今天测试下来ok了,明天可能又不行了。
第3套,服务于线上观看的你,也就是要求着“用手机也能听得舒服”。什么时候直接接麦克风的声音,什么时候调整背景音乐的大小,什么时候收现场的声音,都有讲究。
可即便是这样的强准备,也还是会有始料未及的事。
正式演讲前几天,天气预报显示为大晴天的上海,突然开始下雨了。露天的设施湿了,外墙还没来得及*油漆花了。
这还没完。外头一下雨,里头也出乱子。如果接触过装修施工,你大概会知道,墙壁一旦开始潮湿,新上的漆干了以后就会深一块,浅一块,特别难看。
怎么办?要不,就这样吧?差不多得了吧?
不行。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现场执行,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就是反反复复地在做一些琐碎的事。但执行团队的伙伴说:“我们一直把这个现场,当成是我们的一件作品。”
嗯。我确定这是一件作品。
内容,向着极致进发。执行,按照最坏的状况预案。
但,还不够。
一场线下的年度演讲所能覆盖的范围,始终是有天花板的。场地的大小是有限的,能容纳的设备是有限的,能来到现场的观众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充满着不确定性的2022。
我们希望能够抵御住寒气,把确定性尽可能地传递给每一个人。
尽可能地传递?怎么做到?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2009年出版的《引爆点》一书中提到,想要引爆传播,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有点抽象。简单来说就是,找到确定的地点,邀请确定的人,提供确定的内容。
什么是确定的地点?
社交网络。
今天,微信已经拥有十几亿的用户,每天每个人花在微信类社交工具上的时间长达数个小时。
对好的产品、服务、内容来说,社交网络就是“口碑放大器”和“传播加速器”,它会赋予“足够好”的产品、服务、内容史无前例的机遇。
这个“足够好”的程度,就是好到用户忍不住发朋友圈称赞,否则觉得对不起朋友。
能好到这种程度,社交网络就会把整个世界送给你。
那,什么是确定的人?
就以我们刘润公众号为例,刘润公众号现在有330万的读者。
这330万读者,是我们从整个微信十几亿的用户池里,通过不断地输出商业洞察、管理案例、职场进阶相关内容,聚集到我们这个公众号来的。
为什么我们坚持只写商业洞察、管理案例、职场进阶的内容?
因为我们要准确地找到这部分中国的高价值人群。
只有企业家和创业者才喜欢读商业洞察,只有企业高管,核心管理层才喜欢读管理案例,只有上进的年轻人才喜欢读职场进阶。
我们坚持数年如一日的,只写这三方面的原创内容,就是希望把这些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一种规模化触达中国稀缺的高价值人群的能力。
到今天,我们的公众号已经有了330万的读者。
是的。你就在这部分稀缺的高价值人群之中,你就是我们想要邀请的,确定的人。
那,什么是确定的内容?
能为你提供社交网络里的价值的内容。
什么价值?
比如,有用的内容。有用的内容,会让人想要转发。
含有优惠信息的推送内容,是有用的;饱含行业知识的干货文章,是有用的;能够拿来就用的知识工具,是有用的。
再比如,愉悦的阅读体验。愉悦的阅读体验,也会让人想要转发,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愉悦。
转发慈善信息、寻找失踪婴孩信息,是表达自己善良的方式;转发深度文章,表达犀利点评,有助于塑造自己的圈层形象;转发玩小游戏,战胜全国98%的用户,是“我很厉害”的表达。
这就是找到确定的地点,邀请确定的人,提供确定的内容。
我们极其确定地想要邀请稀缺的你,帮助我们在社交网络,把有价值的内容,传递给同样稀缺的朋友。
——
但,具体怎么做呢?再分享3个数字:
1.5亿用户池。1433万观看量。300万阅读量。
在2022年的全员邮件中,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每年用11个月的时间蓄势、蓄势、蓄势,再用1个月的时间深蹲深呼吸,最后奋不顾身地纵身一跃,跳上一个新的势能台阶。
是的。年度演讲,不是一场“即兴演讲”,不是1个月的“闭关修炼”,而是365天的“一年一度”。
可是,日子不是还长着吗,为什么要这么早开始行动呢?
因为只有这样做,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与合作伙伴一起成长,彼此成就,抵御寒气。
从去年年度演讲结束的第二天开始,我们就通过线下的参访、采访、讲课积累演讲素材,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的优质内容,以及私域运营来帮助赞助商反复触达高价值人群。到最后一个月,我们开始邀请你的到来。
怎么邀请?
比如,开通年度演讲的线上预约按钮。
可能会造成预约按钮被覆盖的“刘润读书会”直播,选择性地取消。携带着优质内容的公众号、视频号,持续输出。始终保持触达。
最终我们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有幸得到了20多万的预约量的支持。
这20多万的高价值人群,是确定的。
比如,采用全平台同步播出的策略。
独播,可能会带来线上资源的倾斜。但视频号、抖音、小红书、B站,等等平台。能去的地方,我们就尽可能地去。
为什么?
因为全平台同步播出能带来规模化的触达这件事,是确定的。
再比如,邀请同样能触达高价值人群的视频号联播。
我猜,关注商业世界的你,大概率不会只有一个触点,不会只关注一家名叫“刘润”的商业公众号、视频号。
所以,一个330万用户的刘润公众号,一个120万用户的刘润视频号,是不够的。
于是,我的同事李桑邀请到了超过100家视频号,来帮助我们进行年度演讲的转播。如果不考虑重复的问题,100多家视频号,再加上我们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能够触达到的高价值人群,足足能有1.5亿。
那么,演讲当天,这部分用户的微信界面,可能是这样的:
但是,但是,请原谅,我还是低估了大家的善意。年度演讲当天,后台显示,最终有超过300家视频号参与了转播,甚至一度给服务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感谢。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们触达到了更多充满确定性的火苗,等待着燎原的火苗。
——
那,怎么燎原?
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再给火苗足够的时间。
比如,4小时的演讲时长。
为什么是4小时?3小时不行吗?
3小时,其实也可以。时间更短,我也可以更“偷懒”一些。但不行,必须是4小时。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观众会在什么时间入场。有的观众,可能一开场就在了。有的观众,可能忘记了演讲开始的时间,还没来得及入场。有的观众,可能还没有从亲朋好友那里收到关于演讲的消息。
但势能,是需要积累的。越到后程,势能才会越强。
4个小时。给你足够的入场时间。我就在这傻傻地等你。我哪都不去。
比如,500页的Keynote。
为什么是500页?300页,100页不行吗?
100页,其实足够了,足够理清4个小时的年度演讲的主脉络了。但不行,必须是500页。因为我不知道,在我的这一点点匮乏的演讲内容中,有哪一点,能够打动你、带给你启发。有的观众,可能会被某个案例打动。有的观众,可能会为某个知识点点头。有的观众,可能是单纯地喜欢某条金句。
那如果,我能很幸运地打动观众,观众有可能会做什么呢?
拍照,分享。所以,500页带有知识、案例、金句的Keynote,作为观众拍照、分享的工具。
现场的观众可以拍照,那,线上的你呢,去哪里找工具?
比如,短视频。
演讲说到哪里,短视频就剪到哪里,同步放出。但是,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剪视频,是需要时间的,下午三点钟讲的内容,总不能剪到五点钟才发吧。时间窗口太短,来不及,怎么办?
用10月28日1:1彩排的画面,提前剪。
但是,即便是提前剪,仍然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还是赶。
于是,演讲片段,由我的同事姜山、展博,实习生沉鱼,甚至还有已经离开润米的罗广,窝在我们位于合川路上的办公室里,埋头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