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据媒体报道,在2015到2021年这7年时间里,共有90所大学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引发关注。那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什么被撤销?这对相关毕业生、高校和社会有什么影响?教育部又新设或优化了哪些学科专业?本文将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的真相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涉及政府、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主要就业方向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然而,该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需求并不旺盛,毕业生也比较难找到对口或者相似的工作。很多毕业生一般选择考公或者去事业单位,但对口的岗位也不多,竞争十分激烈。一位高校教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点空泛,学得很杂,但不容易学精。比如公共管理涉及到的很多领域,有更具体的细化专业开设,这些细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更有竞争力。
此外,该专业也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公共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多具备跨界融合、数据分析、创新思维等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的真相主要有就业范围窄、就业率较低、专业内容空泛、缺乏竞争力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对相关毕业生、高校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相关毕业生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职场挑战。
一方面,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可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公共管理领域的新挑战和机遇。他们也可能需要转换自己的职业方向,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在职场中缺乏信心和主动性。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专业选择产生怀疑和后悔,甚至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他们也可能会遭受来自社会、家庭、同学等方面的压力和质疑,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高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优化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和水平。高校也可以节省一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到更有前景和潜力的专业中去,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有弊的一面是,高校可能会损失一些优秀的师资和学生,影响自己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高校也可能会面临一些撤销专业所带来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如何安置已经招收或者在读的学生,如何处理相关的教材、设备、场地等,如何协调相关的院系、部门、机构等。
对于社会来说,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有正反两面。
正面的影响是,社会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避免盲目跟风或者误入歧途。社会也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与市场的对接和协调,提高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和效率。
反面的影响是,社会可能会失去一些具有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影响公共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社会也可能会加剧一些专业之间的供需失衡和就业难题,造成人才浪费或者人才缺乏。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是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必要步骤。这一变化虽然给相关利益相关者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困惑,但也为高等教育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了一系列的目标和措施,计划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或优化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基础学科等一批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科专业 ,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人才自主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