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著名的“彗木相撞”事件,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碎片撞击木星,在木星表面留下了撞击后的黑色伤痕。 NASA、STScI 图
彗星之美,很大程度上因为它形态多样的彗尾。仔细观察就会注意到,彗星往往存在有两条尾巴,其中一条是黄白色的“尘埃尾”,另一条是蓝绿色的“离子尾”。
离子尾是由太阳风作用下,向外推出的离子化气体组成,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基和其他电离的分子。因为是太阳风吹出的,离子尾永远都笔直的指着背朝太阳的方向。
尘埃尾由微尘组成,在太阳光子的辐射压力下推斥微尘而形成, 又常常因为彗星的运动被甩在后面,呈现出弯曲的形状。尘埃尾明亮而变化多端,往往是一颗彗星最明显的特征。有的时候,或许还能见到因为视角原因而指向太阳的“反常彗尾”。彗尾的长度很长,有时可以超过一个天文单位(约1.5亿公里),而密度其实非常低。
1986年回归时的哈雷彗星 NASA 图
彗星是美丽的,但并不容易看见。每年都会发现不少新彗星,但绝大多数只能在望远镜中才能被观测和拍摄到。
许多人对彗星的了解或许仅限于出现在教科书上的哈雷彗星,而哈雷彗星上一次回归的年代是在1986年,如今还记得的人不多。1980年代信息不发达,照相技术相对落后,普罗大众很难有机会一览当年哈雷彗星的风采。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技术已不再成为阻碍,但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没有亲眼看见过彗星呢?因为亮彗星太少了。
在城市中用肉眼可见的明亮大彗星大约要10年才出现一次。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来说,从1997年海尔-波普彗星,到今年的新智彗星,整整23年,我们经历了许多次壮观的日全食、两次金星凌日,经历了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都没有等到这样一颗明亮的彗星。另外,即使彗星本身的亮度已经比较明亮,它的观测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彗星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彗星到太阳的距离,离太阳越近,彗星也就越明亮。但离太阳越近,也就意味着彗星往往容易淹没在太阳的光辉中,只能在日出前晨光或者日落后余晖中的低空被观测到。
彗星离地平线很近,容易受到城市光污染,空气质量,云层雾气等影响,更别说南方总是连绵不断的阴雨天了。每当有彗星来临时,最好通过天文网站和天文app等,密切关注彗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升落时间,规划观测地点和方向。
有条件时,还是要去晴天概率高、暗夜条件好、低空大气透明度更好的地区,比如中国西北部的沙漠戈壁或者高原地带,相信肯定能够收获肉眼见彗星的震撼体验。
清晨在杭州市区上空现身的C/2020 F3 (NEOWISE)新智彗星 王凯翔 图
清晨在杭州市区上空现身的C/2020 F3 (NEOWISE)新智彗星 王凯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