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典籍《山海经》中,记载了舜帝在旷野的一处方形水坑中洗浴的故事。到了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沐浴的器皿,人们开始在室内沐浴。春秋战国以后,洗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事情。
其中,“沐”专指洗头发,例如周公“一沐三握发”,就是说周公洗一次头发中间要多次停下来接见客人(形容他勤于政事,礼遇贤才)。“浴”的字形如同一个人在类似浴盆的器皿中,两边有水,专指洗身体。古代“洗澡”一词与现代意思不同,要分开来解释:“洗”,洒足也,指的是洗脚;“澡”,洒手也,指的是洗手。
当今社会节奏快,人们学习、工作压力大,每天回到家里能够舒舒服服冲个凉、泡个澡,洗去身心的疲惫,实在是一种享受!可是古代没有这些便利条件,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每日沐浴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古人多久洗一次澡呢?
古代平民百姓沐浴的时间可以自行安排,但是官员的沐浴时间却是有“规定”的。官员在官署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得到假期回家沐浴休息,这一休假制度被称为“休沐”。
汉代制度规定,五日一休沐。官员工作五天就要回家沐浴,保持干净整洁的形象。受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的影响,古代男子蓄长发。沐浴后,长发犹湿,无法束冠,又没有现代的吹风机,只好披散着自然风干,这段时间正好可以用来休息。于是,沐浴日也就变成了休息日。
唐宋时期,休沐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规定,十日一休沐,也称旬休。宋代,上旬休日称上浣,中旬休日称中浣,下旬休日称下浣。浣的意思是洗濯(zhuó),也就是洗脚沐浴、处理个人卫生的意思。
国家为什么要从制度上规定官员的沐浴时间呢?对个人而言,洗浴之后,神清气爽,通体舒透,干净整洁。对国家而言,如果政府官员长期不洗头,胡子拉碴,邋里邋遢,全身怪味,百姓会如何看待这位官员以及其代表的国家形象呢?所以,古代政府特别规定,官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必须回家沐浴休息,整理好个人形象后,再返回衙署继续上班,办理公务。
在休沐期间,官员们也会探望父母,招待宾客,读书学习,外出游玩……就像我们今天放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