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和藏族是一个民族吗,吐蕃族和藏族有什么关系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3-11 23:10:42

.秦汉时期古羌人民歌是花儿形成的母体

据史料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和政一带为羌戎之地。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阔、影响深远的大部族,古羌人特别喜爱音乐,也发明了多种乐器,广受民众喜爱的羌笛就是其中的一件。早期的羌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了民歌,演唱时以羌笛伴奏,音调高亢、粗犷、嘹亮,他们或用来缓解生产时的疲劳,或传达对恋人的爱慕之情,或宣泄心中的不快,且情歌居多,自古就留下了“歌舞不停,酒不休”、“沙朗不歇,羌歌不断,月亮不落,星星不睡”的音乐盛况,至今还有酒歌、节日歌、民俗歌、婚嫁歌、仪式歌、劳动歌、沙朗歌等多种民歌形式。

早在秦王朝刚刚建立之初,当时正在蓬勃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不断入境掠夺中原人民的财产,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朝廷遣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奔西北伐匈奴、修长城、设郡县,并“徙罪人以居之”,把中原少数汉人迁入了古河州。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羌人常常威胁中原,汉廷又迁关中汉人到古河州充实边塞。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义渠安国率兵进攻羌人部落,激起羌人强烈反抗,义渠安国败回令居(今永登西北)。同年四月,汉宣帝派赵充国领兵击羌。赵充国为天水人,深知羌情,他先集中兵力打击掀起事端的先零羌,后招抚其它部族,为稳定湟水流域的羌族社会,他留下步兵屯田,使河湟一带的汉族人口大大增加,这里的农业生产也得以迅速发展,从此古河州成了羌汉杂居、农牧并存的地区,随之羌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兴盛起来,羌人嘹亮优美的民歌曲调被汉人模仿传唱,汉人丰富流畅的语言也被羌人引入了他们的演唱。

吐蕃和藏族是一个民族吗,吐蕃族和藏族有什么关系(5)

关于羌族民歌与花儿之间的联系,民族音乐学者杜亚雄认为羌族民歌与西北花儿在调式、音调、旋律等方面有同源关系,两者均继承了古代羌族音乐的传统 [3];年轻学者朱婷通过分析自己收集的1000余首羌族民歌和200余首西北花儿,认为羌族民歌与花儿在音乐形态(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旋律手法、曲式结构)、歌词内容、演唱方式等方面有极大的相似性[4]。尤其是朱婷,她在研究中所列举的花儿代表曲令《河州大令》《二梅花令》《尕妹妹令》《二啦啦令》《水红花令》《山丹花令》《三闪直令》《白牡丹令》都是松鸣岩花儿的代表曲令,从这个角度来说,羌族民歌就是松鸣岩花儿的母体。

另外,清道光年间河州诗人张和在《松鸣叠翠》一诗中云:“叠嶂层峦看不明,万松积翠锁峥嵘。楼台偶露林间影,风雨时听树杪声。羌笛遥传边曲古,雪山寒接暮云横。登临应有孙登啸,半岭斜阳鸾凤鸣”,其中的“羌笛”实为当地的“咪咪”(或“筚筚”)。咪咪用细毛竹做成,长约15厘米,竹身钻有4个发音孔,一端装有用柳枝或白杨、毛刺、麦秆等嫩皮做成的哨子。当地人说咪咪原为单管吹奏,后来模仿羌笛改为双管。咪咪与花儿相伴相生,长期共存,均为五声音阶,2009年和政“咪咪”被列入临夏回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笛是我国古老的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居住地。羌笛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全长13-19厘米,管口直径2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厘米长的竹制吹嘴。据史料记载,西汉前羌笛上有四个孔,公元1世纪由京房加了一个高音按孔成了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就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载。据史料记载,四川阿坝州羌族的先祖在东汉时期就生活在甘肃古河州,由此足以说明,和政“咪咪”与羌笛同根同源,只是后来发生了变化,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羌族音乐与花儿的密切关系。

吐蕃和藏族是一个民族吗,吐蕃族和藏族有什么关系(6)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和匈奴人民歌对花儿的影响

鲜卑族原为东胡的一支,属于游牧民族。西汉时,因匈奴势力强大,鲜卑族被阻隔在辽东塞外。东汉时,匈奴转衰,鲜卑族自塞南渐居漠北。东汉末年,他们经河西散居于甘、青、宁部分地区。从晋明帝太宁元年到西秦永弘元年,约百年时间里河州一带战争频仍,政权更替,鲜卑、匈奴、羯氐诸族同羌族、汉族形成空前复杂的政治局面,这既是河州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杂居时期,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时期。

宋元嘉八年(431),夏灭西秦,吐谷浑灭夏,西秦和夏的治地尽为吐谷浑所占,至此吐谷浑统治地区东西约3000里,囊括今甘、青、宁全部地区,吐谷浑进入鼎盛时期。隋大业五年(609),炀帝率军亲征吐谷浑,吐谷浑大败。唐龙朔三年(663)兴起于西藏的又一个游牧民族吐蕃攻打吐谷浑,吐谷浑败降,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和王后弘化逃到凉州,吐蕃尽占吐谷浑领地,吐谷浑灭亡。从建国到败亡,吐谷浑在甘青宁统治长达350年。

《魏书》载:“吐谷浑,本辽东鲜卑徒河涉归子也。涉归一名弈洛韩,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涉归死,若洛廆代统部落,别为慕容氏。涉归之存也,分户七百以给吐谷浑。吐谷浑与若洛廆二部马斗相伤……于是遂西附阴山,后假道上陇。若洛廆追思吐谷浑,作《阿干歌》,徒河以兄为阿干也。子孙僭号,以此歌为辇后鼓吹大曲。”[5]吐谷浑毅然率部沿着阴山山脉向西而行,到达甘肃后在今兰州附近过黄河在临洮北界白兰镇立足,后来逐渐扩大地盘,占有今临夏、夏河、川西松潘及青海南部地区。“阿干”在鲜卑语里是“哥哥”的意思,《阿干歌》事件说明当时鲜卑族音乐已经相当成熟。据说,《阿干歌》西传后影响很大,白兰镇因此被改为“阿干镇”。虽然《阿干歌》原歌已经失传,但清乾隆年间陇上诗人吴镇根据传闻和史料补写了《阿干歌》,清人李霁园评价其“十分朴挚,声泪迸,当有意摹古者难能。”因此,有学者认为传统花儿充满忧伤、沉痛,如泣如诉的哭腔和它高亢、粗犷、婉转、悠长而又尾音急转直下的基调和主旋律与当年传唱在西北高原上的《阿干歌》一脉相承[6]。至此,鲜卑人民歌对花儿的影响就可见一斑。

吐蕃和藏族是一个民族吗,吐蕃族和藏族有什么关系(7)

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其男子从小就练习骑射,他们平日放牧牲畜,一遇战争即刻投入战斗,生存和战斗能力都很强,经常向中原发动掠夺性战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大将蒙恬率兵驱赶。西汉时期,武帝也先后多次派大将征讨,战败的匈奴大量内迁,他们散居于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南北朝时期慢慢活跃起来,先后建立了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北魏泰常六年(421),北凉王沮渠蒙逊攻灭西凉,旋据西平,“西控西域,东尽河湟”。北魏太延五年(439)九月,魏主拓拔焘亲自率兵攻打北凉,北凉国亡,失散的匈奴人少部分融入鲜卑,大部分融入汉族。

匈奴也是一个非常热爱音乐的民族,《后汉书》中记载了一首《匈奴歌》,其歌词几乎妇孺皆知:“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四字,却生动地表达了匈奴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亡国失地的悲愤之情。既然匈奴歌能在河西唱,也就能在河州唱,其对河州花儿的影响也在情理之中,《匈奴歌》中的哀婉之调与河州花儿有同工异曲之妙,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它与松鸣岩花儿的关系也是不言而喻的。

吐蕃和藏族是一个民族吗,吐蕃族和藏族有什么关系(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