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门帘
满洲贵族取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是火盆。火盆移动方便,从仍存于故宫的炭火盆文物来看,那时的炭火盆样式非常多,太和殿的两个炭盆均是用造价高昂的景泰蓝烧制而成。《乾隆帝雪景行乐图》中,乾隆与子女们观雪玩耍,乾隆帝即“端坐火盆旁”。在室外还好,没有一氧化碳中毒和着火的危险,在室内放置火盆,就需要有专人看守、不得马虎。嘉庆二年(1797年),就因太监在看守火盆时,没有将火盆内的炭火盖严,使得火星复燃引起了一场大火。
铜胎掐丝珐琅大火盆
带罩子的火盆就是熏炉,熏炉外的笼罩叫熏笼,熏笼制作精美,有青铜鎏金的,有掐丝珐琅的。有些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一米多高。如今故宫博物院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都陈列有熏笼。《红楼梦》中有关于熏笼的描绘:“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睡也睡在熏笼上。熏笼能坐能睡,可见有的熏笼是很大的。
嵌珐琅三足熏炉
便于携带的御寒物有手炉、足炉。手炉,也叫“捧炉”“袖炉”,有的手炉有提梁,有的没有,可以直接放在袖子里。足炉又叫有脚婆、暖足瓶、汤媪、汤婆子等,是一种铜或锡制成的扁瓶,里面灌上热水,可放在被子内暖脚,与现代的热水袋类似。此外,还有较大的内置炭火,外罩罩子的足炉。然而,乾隆皇帝晚年曾不用汤婆子,而用一种特别的方法:史载乾隆皇帝“冬一夜暖足,用大鹅子石爆火中极热,以旧絮裹之,置诸被中,终夜温暖异常,俗间所用汤婆子,不免有水气也。”
嵌珐琅花卉纹手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