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发表讲话时谈到了溥仪的改造问题,提出了特设战犯的建议。
于是在发布特赦令之后,溥仪出狱了。
由于在监狱里长期隔绝外界社会,溥仪在出狱后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阶段。
后经周总理的介绍,溥仪被安排到北京植物园工作。
由于表现较好,上级给了他一次重游故地的机会,只是去的时候得买门票。
得知可以重返曾经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溥仪十分激动,可回家要买门票这件事又让溥仪觉得怪异。
最终,溥仪拉上工友刘宝善,在初春之时踏上故宫的路途。两人来到故宫,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在故宫展柜里有太多溥仪熟悉的东西了,很多文物都是自己见过的甚至用过的,而如今它们却被收藏了起来,供世人参观,这不禁让他有种荒诞感。
突然,展柜里的一个物件让溥仪如芒在背,那正是自己当年剪掉的长发。
溥仪有些激动,但没有继续停留,唉声叹气的一阵呢喃之后,转身黯然离开……
那么,有关这一段辫子,有着怎样的民国往事,能让时隔多年的溥仪看到后如此失态?
(溥仪)
接下来,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朝人身后辫子的由来与存在的意义。
清朝留辫的历史清朝以前,汉族男子都是束发,只有满族人是剃发梳辫。
后来随着清军进关之后,汉族人民束发的习惯逐渐被改变。
当清军和吴三桂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之后,清朝统治者下令关内兵民皆剃发。
1645年,清军下南京之后,再次下令,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否则“*无赦”。
自此,正如我们在历史电视剧里所看到的,清朝的男子都留着长长的“辫子”。
但实际上,清王朝的辫子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好看。
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的是男子头发的前半部分被剃光,后半部分则编成了发辫。但实际上的发型却不是如此。
清朝人把他们的发型称之为“金钱鼠尾”,这种发型,四周的头发都要剃去,只留下头顶中间铜钱般大小的头发,然后梳成小辫子。
(清朝时的发型)
甚至,这束头发的大小也有所规定,如果大于一钱的规格,就要处死。
在强硬地措施之下,“留发不留头”成为共识,久而久之,这种发型就推广到全国,没有人敢反抗。
一定程度上,清朝的独特发型也是封建专制独裁的特征,满族人通过留辫子来树立统治的绝对权威。
溥仪回想起清朝盛时的场景,对比当下,自己的境地却显得格外凄凉,他还没有剪掉自己的长长的头发,他知道这仅仅是因为自己受了特殊待遇,可是,这个待遇能够持续多久,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眼睁睁看着清王朝走向衰落,自己却无能为力。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在这里,他提出了剪掉辫子的几点理由,主要是围绕外交、军事、对外交流日常生活等方面论述留辫子的不利之处,希望光绪帝能够带头剪掉辫子。这一呼吁也得到了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支持。
(清朝人发式)
这一奏折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震惊了朝野,也让许多人耳目一新,虽然戊戌变法最后失败了,但是这种提倡变革的功劳高不可没。
随着革命的深入,和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二十世纪初,对辫子的批判愈发多了起来,剪辫子也成为了人心所向的事情,清政府逐渐不能够像之前那样完全控制民众的想法了。
当清政府正在忙于和各国签订赔款条约时,中国人的觉醒势不可挡。一场伟大的革命即将到来。
1911年,孙中山当选大总统,满清王朝敲响了丧钟。
孙中山向全国发令:凡没有剪辫者,于此令到之日起,限二十日之内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令执行者按违法论处。
自此,短时间内,全国人民都开始剪辫子。清王朝成为历史,辉煌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