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23 08:27:44

隋朝初期废郡存州,实行州、县两制,唐朝承袭隋朝大部分制度,依旧实行州、县两制。但事实上,州、县成百上千个,中央无法直接统领。在过去的一些朝代中,也会有面对这种类似的情况,这时候的办法通常是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作为特使巡视检查。唐朝初期也是沿用了这样的方法,不时地派遣特使巡视检查。

藩镇指的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自治权比较高的一些地方。唐代的藩镇称为“道”,长官为观察使,一些雄藩重镇的长官同时又兼任节度使。武则天称帝以后,十道巡察制形成(指帝王遣使巡视、中央监察机构对地方进行巡察,以及对地方行政长官和监察机构对所属州县巡视等),但是此后的不同时期这个制度不断的罢与复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归根究底就是唐中央既害怕地方权势过重,又对直接控制州、县地区有其心而无其力。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1)

唐末藩镇割据的地图

藩镇的军队问题:唐朝初期对外战争曾经实施过一种募兵法,但只是作为一种战时的措施。开元十一年(723)年,唐大规模地开始招募壮兵,随后各地州县也开始招募壮兵。在募兵制的发展下,中央的军队不堪一击,并且地方上招募的团结兵装备差,数量少,战斗力弱。

边疆问题:随着边疆异己的势力突出增长,开始威胁到中央安全。唐初武德年间,面对突厥的侵扰,朝廷曾采取委屈求和、力避战争的方针。唐朝内部稳定以后,唐太宗对周边民族势力展开进攻,先后击破了东突厥、漠北诸部等。确保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但是从唐高宗后期开始,边疆的形势开始恶化,自安禄山起兵开始,唐朝几乎与周边各民族都进行了激烈的战争。(东西南北各部势力如契丹、吐蕃、南诏、突厥等)正是因为如此,唐朝疲于应付处处设防,所以开始设立节度使,且节度使的权力很大。节度使拥有自主的用人权,可以自行招募官吏;自由支配的财权,可以将所征收的大部分税款留作军费;高度的行政权力等。这样一来,节度使财、政、军三权都在手中,但凡存在野心就成为来地方军阀,况且募兵制招募的兵士只知其将帅而不知有皇帝。

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进一步割据与发展,朝廷为了抑制这些地方势力,过多的设置节度使,企图相互制约,平衡各部势力,但这样一来,就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吃力,逐渐陷入被动的局面。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2)

影视剧中安禄山形象

藩镇割据的局面成为了唐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是唐朝后期政治的三大痼疾之一:藩镇割据。

(喜欢这篇文章请收藏与关注作者,作者将会为您带来更多好文章)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