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城市是方形或者不是方形,有什么关系吗?或者说,把城市修建得方方正正有什么用处呢?
首先,方形带来清楚的空间秩序,容易利用城市整体格局设置礼仪方位,比如太庙要在东边,社稷坛要在西边等等。而在所有礼仪方位中,最重要的是城市中轴线。中轴线要达到左右对称的效果,就必须要方形城市。
中国古代不但要择中立国,还讲究择中立宫。皇帝的朝宫正殿面南背北,坐落在全城的中心在线。隋唐(大兴)长安是第一个具有中轴线的统一王朝的大都城。后来的宋开封、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有中轴线,不用说,它们的城市轮廓都是方形的。当然,横平竖直的街道格局对于城市百姓的活动也很方便,比如找路,就一点也不麻烦。
第三个不同处是关于居民区的。
汉长安城里当然有许多百姓,但他们的房屋院落在哪里,没有古书文字说得清楚。从地图上看,长安城里绝大部分地面都被宫殿占了,留下的空地真是不多了。所以学者们推断,一定有许多百姓的居住院落在城墙的外面。在城墙外面没有关系,只要不是离得太远,都算是长安城的人。
汉代的长安居民过了很长的太平盛世的日子,人们的道德也都培养得不错。《汉书》里面记载了一件事。
昌邑王刘贺(就是那个在墓中陪葬了很多财宝的海昏侯)手下有一位中尉叫王吉(字子阳):
始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其励志如此。(《汉书》卷七十二。)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感到,王吉与东家共享的其实不是枣树,而是道德。这个励志故事影响还不小,后来宋朝著名诗人辛弃疾有一首七绝《和郭逢道韵》,就是借用了王吉啖枣的典故:
枣树平生叹子阳,里歌虽短意偏长。东家昨夜梅花发,愧我分他一半香。
辛弃疾诗中的东家邻居种的不是枣树,是梅花,所以与东家共享梅香。
这段故事是很难得的一条关于汉长安城市生活的记录,毕竟时间太久,所以没有多少汉长安的民间故事流传下来,但是关于唐朝长安城的生活情景的记载就有很多了。
先了解一下唐代长安城居民区的样子。在唐长安城的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城市的街道是十分整齐的,而由整齐的街道又分割出很多整齐的街区。这里不像汉长安那样把绝大部分城市空间给宫殿,皇帝活动的地方只在城市的北半部,城市南面的广阔空间都给了百姓做居民区。这些居民区称为“坊”。好几十座坊都是整整齐齐排列着,想必在规划图纸上是拿着尺子画出来的,而工匠们在施工的时候也一定是相当认真,所以才有这样的景观。
这些整齐的方格网状的街区结构,引起唐朝诗人的注意,比如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就写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坊区表面的样子虽然很类似,但里面的活动内容却是多种多样。多数坊是一般百姓生活居住的,但有的坊被修建成大寺院,还有的坊被当作演兵场。坊里面还有开旅店的,一些进京赶考的士子们常常到这里租住。有一个考生,年年来考,屡败屡战,都住在同一个主人那里。他有两句诗留下来: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
考中的士子当然很是得意了,得意的人更要作诗。看看孟郊的《登科后》是怎么写的: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放马在长安大街上疾驰是可以的,但必须是在白天,到了晚上,却都要缩回家去。唐长安城的管理是很严的。这里再引几句唐诗(唐朝诗人真好,他们对什么都作诗,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妙的记录)。李贺在《官街鼓》中写道: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另有人在诗中称:
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
诗句里面讲的是甚么事呢?原来,唐长安城图上画的那些方块的坊,都是有围墙的。大的坊四面开门,小的坊只有两面开门,门口都有门吏把守,负责启闭。早上要敲响城鼓,坊门开启,居民才能出来,傍晚城鼓又敲起,却要关闭坊门了,居民们都要回到坊里歇下。所以晚上的长安大街上,空空荡荡,而月色则显得更加清净了。
除了月色,长安的夕阳也很美。有一位长安居民,叫李商隐,一天的傍晚,心情烦闷,于是乘车到城内东南部的一块高地上去眺望夕阳。为此他也作了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写了心情,写了美景,成为佳句,流传至今。
今天,你也可以仿照李商隐到西安市的东南部去眺望夕阳。你会发现,在西安看夕阳,落日不在山头,而是在平原之上,所以显得又大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