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过程图解,辽沈战役战役过程简介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08 08:17:38

淮海战役的诱发点是济南战役,为保住济南,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奉命救援。但因为只用了8天济南即告解放,城破之时,国民党“北上援军”连华野阻援线都还未到,黄、李兵团甚至都没集结完毕。

各部国军或行动迟缓、或保存实力,虽然兵力数量占优却难以形成合力,这就给解放军创造了各个击破的良机。

辽沈战役过程图解,辽沈战役战役过程简介(5)

华野本打算围歼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兵团及李延年部,此举引起了南京当局的慌乱,急派邱清泉、李弥兵团解救;不几日中野又攻克宿县,又调动了黄维等三个兵团解围。

由此,越来越多的部队被卷了进来,淮海战役方才越打越大。

国军的调动部署一塌糊涂,哪里被围便派出更多兵力前往“灭火”,结果是被救的没救出来,解围的也陷了进去。反观解放军兵力使用合理,主攻的主攻,打援的打援,相互协调配合,硬是把劣势兵力用成了优势。

辽沈战役过程图解,辽沈战役战役过程简介(6)

战役风格不同

辽沈战场是稳扎稳打,从最初的十几万民主联军,壮大为入关时的百万大军,这是由时间的量变积累达到的质变。没有惊天动地,一派和风细雨,当国军发觉时,一切已无法逆转。

在用兵上,东野首长更倾向于大概率的把握,只有在胜利可能性达到七成时,才会下决心发起战役。因此在辽沈战场上,仗打得极其扎实,一路波澜不惊或是有惊无险。换个说法,仗还没打,胜利已被基本确立,一切尽在掌握。

辽沈战役过程图解,辽沈战役战役过程简介(7)

淮海战役则更加起伏跌宕,由于总兵力处于下风,只能依靠指挥者融入更多高明、大胆的用兵方略,以蒙蔽、引诱、调动对手,从而创造于己有利的战机。

因此淮海战场充满了变化和变数,如何精准把握,靠的是解放军指挥者深厚的军事功底以及全军的坚决执行。然而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或是重大突发变化,比如久攻不克、阻援线被突破,其风险性也会随之大增,毕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如果将两者比较,辽沈战役更类似“结硬寨打硬仗”,是基于实力的优势和恰到好处的兵力使用。淮海战役则对指挥者“于不可能处创造可能”的能力,有着很高要求,用兵奇巧大胆。

辽沈战役过程图解,辽沈战役战役过程简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