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对郭辉东先生绘制的世系表持怀疑态度的另一疑问属于常识问题。我们知道,每一族谱的谱列都按照固定的字辈排行,如周桥周氏的子辈为“聪”、“明”、“睿”、“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斋”、“庄”、“中”、“正”、“文”、“理”、“密”、“察”等二十字,并规定这一字辈从周敦颐十三世孙起为“聪”字辈,以后依世次顺序实行,至周敦颐二十九世孙为“文”字辈,无一字相同。而一般情况下,后代子孙起名都应按照字辈起名,但我们看看上述周氏世系表,多代出现辈字相同现象,拿“文郁——茂林——澳——完一 ——文惠——茂”的世系来说,不过才六代人,竟然出现四次辈字相同,在过去孙子辈跟曾祖辈同字辈的现象是不可能的事情;更难以置信的是,我们知道周敦颐字茂叔,但世系表竟然两次用“茂”作辈字,难道他的后裔不知道避祖先讳这一起码的规矩吗?这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再次,对鲁迅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丁卯科所写的《浙江乡试朱卷》中的履历及鲁迅家灯笼上写有“汝南周”三字的理解。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周福清所写《朱卷》履历为:“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从祀文庙。”鲁迅家族的宗谱《越城周氏支谱》的《旧谱自序》中记载:“余家本姬姓,文王之后,子孙以国为氏,世居汝南,代有伟士。传至有宋而有濂溪公,缵承道学,为世巨儒。厥后蔓延天下,无处无之。”由此可见,越城周氏确实认定自己是周敦颐的后裔、周敦颐是他们的先祖。但是《越城周氏支谱》又以周逸斋为始迁祖,记载了从周逸斋到鲁迅、周作人父亲周伯宜的详细谱系,也记载了从周敦颐至周澳、周德、周完一的谱系和行传。但周澳与周逸斋之间的谱系不明,谱书也未载,因此,要从周逸斋上溯到周敦颐,要将两者之间相隔四百几十年的十几个世次查出来,这是无法想像的,退一步说,即使要查明周逸斋父亲的名字和籍贯也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连周逸斋本人的字讳生卒都不详,要进一步查明他以上的宗支世系当然是没有办法的,正如《谱序》和《谱例》中所载“明季多难,谱牒散失,以故字讳世系阙焉而不详”,对于始迁祖周逸斋“字讳生卒不详,宗支世系亦无可考”,既然如此,又怎能确定周敦颐为其先祖呢?
(二)鲁迅、*各自的世系表所存在的矛盾性沈建中的《鲁迅、*宗族关系考述》一文对*与鲁迅的宗族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辨正。他认为,鲁迅支鱼化桥周氏虽也可说为周敦颐的后裔,但因其上溯至周敦颐的宗支世系无可考,所以与*支宝祐桥周氏的族派关系也就无从查考了。按此,说绍兴“两周”同宗而又同族,是缺乏依据和难下结论的。以现有资料看,只能说他们是同宗而不同族,即都以周敦颐为同宗,但两个家族之间不能说有什么相关之处,就是这两个家族中人的个人关系上,也不存在像同一家族圈内的人那样,有什么上辈、下辈或平辈的问题。
其实如果能够证明周德是或者不是鲁迅先祖的话,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难以证明。《越城周氏支谱》在世系表中丝毫没有涉及周逸斋的宗支世系,只在周德的百字小注末尾写了“先世相传逸斋公盖出其后云”十二字而告终,编谱者虽写了“先世相传”之说,但显然对于这一传说无法坐实,于是说“惟世远人邈,未敢遽信,然亦不敢湮没,志之以存传疑之义,远而无徵,不若近而可据,兹谱谨以逸斋公始”。这就是说,年代久远,传说无法核实,也不能贸然而信,修谱只得以周逸斋为始祖。由此可见,修谱人对这一传说是取否定态度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越城支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中进士六年以后才修成的,周福清不仅有能力指导修谱,更有对先祖宗支世系的重视心理,又加当时绍兴内外,有许多周氏宗谱可供参考研究,在这种主客观条件下,修谱的当事人虽煞费苦心,也难以探索或理清周逸斋先世的世系,不肯认定周德是越城周氏的先祖,只以附录了“先世相传”而告终。因此,把周德作为越城周氏的先祖,确实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