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了一圈,回到祖国鲁国之后,他的身体健康并无大碍,正常生活,直到73岁去世。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讨论孔子周游列国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他此举的原因和动机。
孔子自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关注天下大事,博学多识。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时,齐景公与晏婴到访鲁国,随便召见了孔子,进行了交流。
鲁国王室日益衰弱,君主只是个摆设。实际政权长期被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控制。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而窃据执政之位。不久被赶下台,“三桓”重新执政。
具有政治思想抱负的孔子,被执政阶层日益重用。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国与鲁国会盟。齐景公想趁此机会借用莱夷人劫持鲁定公。
当莱夷人*气腾腾地进攻时,随同会盟的孔子,一面让鲁国军队护好鲁定公,一面大义凛然地质问齐景公,晓以利害。
齐景公惭愧之下,命令军队“击退”了莱夷人。
接下来的齐鲁正式会盟期间,孔子再次舌战齐国,摆证据讲道理,把鲁国失地汶阳之田,从齐国手里收了回来。
孔子不战而屈人之兵,逞口舌之利而得失地,威服霸主齐国,名声大噪。
同时,他充分体现了个人综合素质和政治才干,也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的儒家“知礼而无勇”的文弱书生形象。
孔子讲求君臣之道,对于鲁国王室衰弱、权臣当道的现象很不满。
于是,鲁定公对他加以重用,任命他为负责司法的大司寇,以打压“三桓”的势力。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为了防止家臣据城叛乱,孔子发起拆毁了“三桓”的城堡(即“隳三都”)。
然而此举实际上也是在摧毁“三桓”的根据地。这就导致孔子与“三桓”的矛盾恶化。
鉴于孔子劳苦功高,鲁定公让他兼任丞相事务。
于是孔子就放开手脚,准备大干一场。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齐国给鲁定公赠送了一批歌舞艺人。
鲁定公、执政季桓子等人非常喜欢,沉迷其中,竟然连续几天不问政事。
孔子很生气,就拿夏桀、商纣等亡国之君沉迷“酒池肉林、靡靡之乐”的历史教训,提醒鲁定公和季桓子。
鲁定公、执政季桓子等人听了更生气,认为孔子迂腐,小题大作。
这也导致孔子与他们的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