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上,丞相为长,俸禄万石,金印紫绶,太尉次之,但是待遇和丞相一样都是万石,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再次之,秩中两千石,银印青绶。
所以严谨的古装剧里,从官员身上佩戴的印绶基本就能判断出对方的身份区别。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所享的俸禄及印绶来看,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并不属于同一等级,而是属于第二等级的“上卿”级别,但因为其职责为监察百官,某种意义上属于副丞相, 权力比较重,在百官序列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权力也不可谓小。
这三个官职理想状态上都属于实官, 也就是有实权的官职。但由于秦始皇权力过大,而且太尉一职张冠军是,威慑力不亚于丞相,所以 终秦一朝,太尉一职一直空着。
但是三公九卿的制度倒是从此奠定。
然后我们再说下西汉, 西汉时期三公的权力变化很大, 甚至连称呼都变了。
根源在于这三公职位对于皇权的威胁。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度基本全盘继承。
萧何是正儿八经的干了一辈子丞相,后来的曹参和陈平也都继承了这个位置,但周勃未必一直是太尉,西汉的太尉或置或空, 基本是有事就临时任命一个 ,打完仗就歇了。
毕竟在更完善的制度出来之前, 谁也不会把最高军事长官一职放心的交给某人担任。所以从汉初到汉武帝之前, 一共就仅有卢绾、周勃、灌婴、周亚夫、田蚡五人担任过太尉。立国67年中有太尉的时间只有22年。
周勃他儿子周亚夫就属于这种类型, 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 周亚夫被临时任命为太尉, 率军平定叛乱。
相比较丞相和太尉的敏感度而言,御史大夫相对要纯粹很多,它虽然被称为副相, 但又不能越过丞相垄断行政大权,而且又不涉及军事, 所以对皇权的威胁更加可控。
转折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即位,他舅舅田蚡担任丞相, 这货利用皇舅的身份不断扩大丞相的权力,利用人事任免权大肆排除异己,任人唯亲,搞得汉武帝非常不满。
后来田蚡虽然忧惧而死, 汉武帝对丞相这个职位是再也不信任。
为了架空丞相之职,汉武帝叫了一群谋士和亲戚跑到宫廷内商议军国大事, 打匈奴那几年, 顺带着把行政和军事都揽到自己身上,搞得丞相根本就没法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