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祠位于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凤凰山,也称项亭、项王亭、楚庙、项羽庙,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于此。当时就墓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项亭”。
可以说,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位悲剧人物,“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但在楚汉之争中,他却兵败刘邦,于乌江自刎而死。关于项羽之死,后世多有疑问,既然都已经突出重围,逃至乌江边,为何项羽放弃了渡江,选择自*呢?
民间有另一种说法,即:项羽率八百骑趁着夜色*出血路,直奔乌江之处。他的目标很明确,即从乌江返回江东,一旦回到大本营,凭借着霸王之名,项羽完全可以振臂一呼,*军队反攻。但不巧,他率领少数战骑冲至东城时,遭受汉军猛烈阻击。
更为糟糕的是,驻守东城的为汉军大将灌婴,项羽虽有力拔山兮之勇,但是,在敌我数量悬殊之下,最终战败被*。项羽死亡地点,距离乌江还有120千米,故而,他没有渡江的可能,更别说乌江自刎。
当然,以上仅是民间的一种说法,与正史记载有较大出入。
尽管项羽战败,但是,不可否认,他是历史上极具英雄气节的人物,英名万古流传倒也在意料之中。南宋词人李清照就曾在赞扬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项羽的一种莫大肯定。
在历史上,以败将身份被万古传颂的历史人物,并没有几个,项羽无疑是典型代表。不过,关于项羽之死,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看法。如唐代诗人杜牧,他在《题乌江亭》中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理应能屈能伸,可项羽却选择自刎,是为男儿耻辱。江东之地多豪杰,若能忍下一时之耻,将来未必没有重夺天下的可能。”显然,杜牧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对其自刎乌江表现出了失望态度。
千百年来,持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后世皆认为,项羽不应执着于一时失败,完全可保存己身,以图再起。
那么,项羽为何执意自刎呢?
流传最多的说法,即:项羽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众所周知,项羽性情暴裂,心高气傲,极为自负,像他这类人群十分在乎颜面,将尊严看得比生死都要重要。回想当年,项羽率领江东子弟征战四方,是何等意气风发。转眼间,物是人非,昔日追随在旁的江东子弟,只剩下十几人,这种巨大的现实落差,无疑对项羽造成了沉重打击。在此情况下,难免会想不开而自*。
据悉,项羽率领八百骑*出一条血路,至乌江时,身边仅剩十几人。当时乌江亭长前来接应,他劝项羽赶紧渡江,以图东山再起。然而项羽却拒绝了,并说了一句话:“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说完,项羽拔剑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