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的总兵力大概20万左右,刘綎所部有4万大军,但事实上,刘綎部的兵力并不多,他不仅是4路大军中人数最少的一支,也是装备最差的一支。
刘綎军中主要战力是他带来的几千蜀兵,其他明军大多不堪一击,除此之外,就是那13000名朝鲜兵了。
姜弘立达到前线,看到刘綎的兵力部署,也是极为震惊,他马上找到刘綎,委婉地问道:
“然则东路兵甚孤,老爷何不请兵?”
这里的老爷就是说的刘綎,姜弘立率军前来,其部队的定位就是打酱油,如果明军实力不足,难道让他们朝鲜军去当主力?这不是开玩笑吗。所以,姜弘立建议刘綎找朝廷要兵。
刘綎也有苦难言,他回道:“杨爷与俺自不相好,必要致死。俺亦受国厚恩,以死自许,而二子时未食禄,故留置宽奠矣。”
原来刘綎和统帅杨镐有仇,具体原因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在临战前,杨镐给刘綎穿了小鞋,将帅关系不和,这仗还能打赢吗。
刘綎统兵多年,自然清楚明军的处境,当时正是寒冬,且军队粮草还没有补充好,并不适合开战,可朝廷也没钱了,步步紧逼,于是明军只能仓促应战。
史料记载“兵家胜筹,惟在得天时、得地利、顺人心而已。天气尚寒,不可谓得天时也,道路泥泞,不可谓得地利也,俺不得主柄,奈何?”
在刘綎这里,士兵冻得瑟瑟发抖,道路泥泞难以通行,与此同时,刘綎虽说是一路的统帅,却拿不到实权,天时地利人和,明军一个都没有站住脚。
姜弘立看清事情的本质后,也崩溃了,本来要过来打酱油的,却成了主力,这可如何是好。姜弘立和刘綎大眼瞪小眼,聊了半天,半点问题都没有解决,反而更郁闷了。
明军战败,朝鲜军投降虽说刘綎也郁闷,但他也清楚,不打是肯定不行的,唯有拼死一战,或有一线生机。刘綎是明军将领,他无法逃脱,而姜弘立是朝鲜将领,终归不是一个系统,战场之上,姜弘立一直在努力“拖后腿”。
姜弘立以粮草未到为理由,减慢行军速度,监军乔一琦见朝鲜军拖拖拉拉,脱口便骂,姜弘立无可奈何,只能加快速度,追赶前方的明军。
事实上,朝鲜军的粮草还是足够的,当时没有粮食吃的是明军。在开战前,明军明显准备不足,不仅没粮食没饷、兵力不足,士气更是一塌糊涂。
从朝鲜的角度看问题,这场战役就不可能打赢,而明军面对的可是六万后金精锐骑兵。之所以努尔哈赤敢玩各个击破,并非全赖于后金军的强悍战力,主要原因还是明军太混乱了。
不久之后,刘綎遭遇后金军主力,陷入苦战,纵使骁勇如刘大刀,也同样战死在沙场之上。
明军战败,朝鲜军能全身而退吗?行军打仗,最重要不是装备,也不是人数,而是士气,朝鲜军客场作战,而且目的不明,更没有决一死战的信念,所以面对后金军,基本上是一触即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