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当之无愧地被誉为最有骨气的朝代,这个朝代就是明朝。明朝历代君王都遵守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祖训。
明代学者黄宗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也。”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定都北京,就像是皇帝亲自看守门庭一样。”由于北京城迫近边境,时刻都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与东北方渔猎民族的威胁。天子不得不亲自坐镇,统御明朝北方的防御,真可谓天子守国门。截至明朝灭亡,蛮族骑兵曾三次兵临北京,其中蒙古两次,后金一次。每一次兵临北京,都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巨大震撼。然而我们要问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窘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洪武遗患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腐朽的大元王朝。随后,朱元璋与帐下诸将追亡逐北,横扫元朝的残余势力,基本恢复了汉唐旧土,蒙古势力全面退回了草原。虽然蒙元势力已然式微,但朱元璋对其从来没有掉以轻心,仍时刻防备着他们的反攻倒算。
1371年,洪武五年,朱元璋发兵清除草原内的蒙元势力但败北,结束了明军对蒙元的常胜历史。由此,朱元璋停止了针对蒙古的战略进攻,并转而实行积极防御战略。为了应对敌人的*扰,朱元璋制订了“搜剿、清野”政策。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延边诸郡实行了“迁民”政策。也就是将边民迁往内地,以此来摆脱蒙古人的*扰,同时也让蒙古人寇掠的经济目的无法实现。然而“迁民”政策也不是没有副作用的,这使得边境失去了百姓的支撑,为明朝后来的“弃地”埋下了伏笔。
1387年,明军发动捕鱼儿海之战,此战中,明朝彻底摧毁了北元势力。朱元璋认为天下已定,应着手于内政,遂开始着手营建他心目中的北方防线,他先后加封秦、晋、燕、谷、宁等十位国王于边境,史称“塞下十王”,形成了藩王防线。这些藩王都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朱元璋期望他们能够成为皇室的屏障。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明朝的藩国主要以辽东、大宁、开平、大同一线为准,将后来的九边,乃至于北方重镇北平荫庇于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