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多少明粉心中最好的朝代,无汉唐之和亲,无宋清之割地赔款,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荡气回肠, 谁人听了不赞上一句,骨气!
其实,从秦两汉到隋唐再到北宋最后元明清三朝,这几个大一统王朝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其实都有意无意地践行着天子守国门这一句话,只是这其中明朝最刚强,汉朝最勇猛,宋朝就太怂了点!
秦皇
秦人在护送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有功,升格为诸侯国,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城,成为中原地区抵御西戎的最前线。此后雍城作为秦国都城长达294年,先后历经19位君主,在这里秦国虽然直面西戎的威胁,却也练就了一支百折不挠的强军,峥嵘岁月铸就了老秦人坚毅的品质,成为日后大秦帝国全面崛起的根基。
公元前374年,秦献公迁都栎阳,秦国在此立都25年。在栎阳秦国直面强大的魏国,魏军兵锋所指,身在栎阳的老秦人便能感受到那刻骨的寒意。这不正是天子守国门嘛!
那么,可能有小伙伴们会问,为什么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又要迁都咸阳呢?是不是就是丢失了老秦人天子守国门的骨气了呢?其实不然,要明白一点的是,公元前350年正是秦孝公和商鞅发起第二次变法的时间点,迁都咸阳看似将国都向后方迁移,似乎有着向东方强国避让的嫌疑,却是充满智慧的一次抉择。一方面,开辟新战场,转移保守派的势力阵地,另一方面这样做充满着进二退一的东方智慧。所谓进二退一,从雍城迁都栎阳是为进二步,凶险至极,一旦稳定收益又极大,从栎阳迁都咸阳这是退一步,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以完完全全地将进二步所能带来的收益全部吃下,又能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秦宫
另外一点,咸阳距离秦国边境其实并不远,面对这种局面,老秦人的选择是打出去,打出一个安全边际!与秦帝国同样选择的还有大汉帝国!
汉承秦制,汉朝承袭的不仅仅是秦国的制度,还有秦帝国的国都,汉朝在秦都咸阳的废墟上建立起一座恢宏的长安城,然而相比较于秦帝国的国都安全性,汉初的国都缺少一块重要屏障,即所谓的河南地。
秦汉时期的河南地
秦末天下之际,匈奴夺回河南地,汉朝建立后,国内急需休养生息,并且实力上也不足以对抗匈奴,从其手中夺回河南地,因此河南地成为匈奴南侵的前沿阵地,汉初长安城的心头之患。河南地距离汉都长安城有多近呢?公元前166年冬,匈奴的老上单于挥兵十四万从河南地突入,直抵彭阳,匈奴先锋人马火焚汉朝回中宫,远哨铁骑逼近长安。
敌人一个突入,直接逼近汉帝国的国都附近,这样的形势难道不是天子守国门吗?那么,汉朝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文景时期受困于国力,主要是在防守,苟上一段时间,等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大增,那还等什么,反击反击!就一个字,打,往死里打!卫青率军长途奔袭一举拿下匈奴楼烦、白羊部等河南地的土地,霍去病封狼居胥,从此匈奴不敢南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