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农村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有不少 “洋”:汕头牛田洋,潮阳的北洋、前洋、洋心,惠来的埔洋、洋尾,普宁的涂洋、什石洋,揭阳的西洋、翁洋,揭西的南洋、后洋,潮州的洋东、洋头等。这个“洋”并非海洋,而是田野的意思,因为大片大片的水稻一望无际,看起来很像海洋。
以当地著名物产作地名的也有很多:棉城、棉湖遍植木棉树,榕城多榕树、樟林多樟树,普宁梅林镇梅树成林,潮州枫溪枫树遍地,饶平汤溪镇、揭西汤前村和普宁汤坑村都有“汤”是因为当地出温泉,潮南茶园村盛产油茶,南澳紫菜石常年长紫菜等等。
因时代政治得名
特殊的人文地名,带有命名时期的政治色彩,烙下时代的印记,大多是政区地名、聚落地名和文化地名。
1、潮汕很多城镇有中山路、中山公园,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广大民众中的崇高威望。
2、饶平县城黄冈镇丁未路是为了纪念丁未黄冈起义。
3、汕头市区的民族路、民权路和民生路显然是民国时期用孙中山“三民主义”起的路名。
4、“七日红公园”是为纪念*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曾在这一带坚持7天而命名。
5、潮阳红场镇清代时叫林厝村,1955年为纪念革命苏区改称苏林村,1986年设镇再改称红场镇,以纪念红场革命旧址。
6、跃进路、红领巾路等都带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色彩。
7、有些地名还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易名。“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地名改为“红卫”、“红旗”,以赶时髦。“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又都陆续改回原来的地名。
8、从汕头老市区的“四永一升平”(永安、永和、永兴、永泰、升平)和“四安一镇邦”(怀安、怡安、万安、棉安、镇邦)充满东南亚风情的骑楼老街,到东部新区的“山”(南北走向的华山路、天山路、衡山路、嵩山路、泰山路、黄山路)与“水”(东西走向的黄河路、长江路、珠江路、韩江路、榕江路、练江路、珠池路),现代化高楼林立的通衢大道,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见证了汕头改革开放、特区成立30年翻天覆地喜人变化。
9、历史上,一些因地标性建筑而起的地名也或多或少“涂”上了政治色彩。南澳石亭街因街中有石亭(牌坊)而得名,那是为表彰南澳副总兵郑芝龙剿山寇、抗击外来侵略的功绩而在街道中构筑石牌坊。潮州城内有侍卫府巷,侍卫府是清朝乾隆年间科名功绩显赫的御前侍卫、湖北宜昌镇总兵林炳星的府第。澄城中山路有一处地方叫双忠公,因有一座祭祀唐代名将张巡和许远的双忠公祠而得名。人们敬其忠勇,立祠祭祀,尽管后来祠被拆除,双忠公的地名却与其业绩世代相传。
因宗族姓氏而得名
潮汕地区有很多冠以姓氏的地名,往往是最早开辟生活之路的移民,可说是该聚落的开山鼻祖。通过这些地名,人们可以追溯到该地的创业史和移民史。
1、澄海富砂村因先民移居时满地浮沙而得名,俗称浮沙村。
2、董坑村是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董氏移民所创。
3、欧厝村是移民欧姓兄弟于元末明初来此创建。
4、南宋(1250年)许氏移民创立许厝村。
5、沈洲村的最早移民则是元末明初由福建诏安的沈氏父子4人。
6、莲上镇南徽村原是北李、北朱两村,1943年合并时取北李祖宗南山公之“南”、北朱祖宗徽国公之“徽”,合并称为南徽。
7、建阳村民多姓陈,旧称陈厝。1938年取其始祖建阳公之名而改称建阳。
8、其他区县的还原有陆厝围、李厝宫、蔡厝寮、张家庄、苏家坡、前溪许、陈厝合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