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投奔唐肃宗的经过,杜甫追随唐玄宗逃难当了什么官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20 13:41:38

在西汉水下游甘陕交界的康县、成县、徽县、略阳一带,依然能看到传统的渡河方式。不知杜甫一家是否也曾这样渡河。 (视觉中国/图)

穿过铁堂峡,顺着西汉水奔赴嘉陵江的方向而行,不到20公里——对杜甫一家来说,这20公里足以让他们奔波一整天——就是另一个曾经赫赫有名的地方:盐官。

抵达盐官前,我曾多次想象过1200多年前杜甫行经此地时,在他诗中描绘过的场景:“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搰搰,出车日连连。”

但我没看到杜甫时代汲卤煮盐的盛况。没看到煮盐的青烟,没看到被卤气熏得发白的草木,没看到汲卤的工匠和运盐的马车。我只看到一座普通的西北镇子。

盐官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和盐以及管理盐政的机构有关。盐官原名卤城,盖因这里有高浓度的卤水自地下涌出。《水经注》称它“卤水与岸齐”,出产的食盐“味与海盐同”。在甘肃诗人包苞带领下,我走进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那就是盐井祠。院内,有一口用雕栏围绕的古井。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周时期,这里就拉开了煮卤制盐的序幕。

杜甫投奔唐肃宗的经过,杜甫追随唐玄宗逃难当了什么官(9)

因为现在制作井盐的人少了,祠内盐井水分充盈可以直接舀取。 (东方IC/图)

杜甫投奔唐肃宗的经过,杜甫追随唐玄宗逃难当了什么官(10)

煮卤制盐在今日盐官已不多见。 (东方IC/图)

陇右一带,是秦国的龙兴之地。从最初秦非子为周王牧马,进而侧身诸侯之列,到最后秦一统天下,盐官的盐曾起过重要作用。

科技欠缺、交通闭塞的古代,食盐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我国的食盐资源东部有海盐,西北有湖盐,四川有井盐,但放眼关中和陇右大片区域,生产食盐的地方只有两个,一个是甘肃漳县,一个就是盐官。

盐官丰富的盐卤为秦人的兴旺提供了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与秦人相邻的其它方国或部落,绝大多数都不掌握食盐资源,但食盐又是生活必需品,得用粮食或其它东西交换,秦人因此致富。其二,盐官有大量从地下涌出的卤水,史料记载其中一口卤池时说,“广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不隘。饮马于此立见肥壮”。像人一样,骡马也需要食盐,这样养出的骡马才膘肥体壮——《史记》的说法是:“马大蕃息”。历史上,盐官骡马就以膘色好、个头高、力气大、性情温和著称。直到20年前,盐官都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交易者除甘肃本地人外,更有从四川、陕西、宁夏、青海远到而来的。这里的骡马交易,按方志的说法,可以远溯到秦人。

我找到了作为骡马交易市场的一片空地。大约天气太冷,市场上空无一人,只有一些塑料袋被风吹到树上墙头,发出呜呜呜的怪叫。交易市场另一方的街上,卖卤肉的铺子里,一口大锅盛满了热气腾腾的肉。相邻的关帝庙,门槛上坐着两个面色忧郁的老头,一边抽着鼻子用力嗅着旁边飘来的肉香,一边用我听不懂的方言有一句没一句地说闲话。

就在盐官附近,杜甫还路过了另一处著名的古迹,并与他平生最崇敬的偶像邂逅。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三国演义》的说法深入民间,也使得祁山大名在外。然究其事实,诸葛亮北伐时,只有两次从祁山出兵。不过,在陇右的天水、礼县一带,三国遗迹至今比比皆是:诸如收服姜维的天水关,诸如被纸上谈兵的马谡丢失的街亭,诸如射*曹魏名将张郃的木门道。

沿十天高速南下,从盐官到礼县长道镇,二十多公里的路途中,右边窗外,近处是几乎干涸的西汉水,远处是一线沉沉的祁山。山脚,西汉水冲积成一个狭长的坝子,一座黄褐色的山峰状若城堡,兀立河畔。这就是昔年诸葛亮屯兵的祁山堡。

杜甫投奔唐肃宗的经过,杜甫追随唐玄宗逃难当了什么官(11)

外形似龟又似舰的祁山堡。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沿着石阶而上,山顶是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最早修建于南北朝时期。那就是说,当杜甫沿着西汉水河谷前往同谷时,他既然遥遥地望见了高高在上的祁山堡,多半会停车暂息,慢慢步入武侯祠。

诸葛大名垂宇宙。一生中,杜甫都对诸葛亮抱着充分的敬仰与羡慕。同为文人,诸葛亮开府持节,统率三军,号令天下;自己却为了一口热饭、一件寒衣而拖家带口地奔走乞食。想必,面对诸葛亮神情严峻的塑像,杜甫心中会泛起一丝丝苦涩与惆怅。

从秦州到同谷,从同谷到成都,杜甫一共写了24首纪行诗。我们今天也才得以对他的入川之路了如指掌。耐人寻味的是,关于祁山堡和武侯祠,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也许,有一些沉重和难堪,远非笔墨能表达。

同谷悲歌

非常巧的是,我和杜甫到达同谷的季节一样,都是严寒的冬月之初。

如前所述,唐代的同谷,即今天陇南市所辖成县。

一大早出城后,我顺着山谷来到距离城区大约三四公里的凤凰山麓。山谷里,青泥河斗折蛇行,河面结着薄冰。一个苗条的村妇在河边浣衣,布衣荆钗,却有娇好的容颜,惟独手指冻得像粗短的红萝卜。河畔一侧,便是始建于北宋的杜公祠——又称成县杜甫草堂或杜少陵祠。

入祠,除了一个烤着火打瞌睡的工作人员外,只有三五只雪后出来觅食的乌鸦,落在满面风霜的杜甫塑像前。

1200多年前,杜甫也是冒着风寒来到这里的。他原本带着希望而来,甚至,可以想象的是,当旅途艰难时,他会自信地安慰妻儿和兄弟:忍一忍吧,到了同谷就好了。那里良田万顷,盛产山药,山上的蜂蜜也很多,就连冬天也有鲜笋。更何况,好心的佳主人还会大力资助我们呢。

然而,很快,杜甫就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绝望的深谷。那位没有留下名字的所谓佳主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猜多半是口惠而实不至。他写信给杜甫时,只想过过嘴瘾,表现一下自己的大方,没想到天真的诗人居然信以为真,真的拖家带口投奔他来了——佳主人要么根本没露面,要么略微敷衍一下就消失了。

翻脸如翻书的佳主人,一下子把杜甫一家推入了绝境。在秦州虽然也艰难,毕竟彼时还多少有些积蓄,且实在面临冻饿之虞,杜佑、赞公和尚和阮昉总不成看着他惨死吧?人生地不熟的同谷,却让老杜呼天不应,叫地不灵。

同谷的绝望生活将近一个月。尽管杜甫毕生苦难无尽,然最惨者无过同谷。要是评比中国十大苦难诗人,杜甫必定榜上有名,而同谷就是他苦难岁月的顶点。

同谷期间,杜甫写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谷七歌》。朱东润称之为千古少有的诗篇,冯至称之为响彻云霄的悲歌。它既是奇崛雄浑的绝唱,也是对长歌当哭的最好注解。

杜甫在凤凰山麓的飞龙峡口搭建了简陋的茅房以避风雨,还不到50岁的杜甫此时已是鹤骨鸡肤,老态龙钟,“白头乱发垂过耳”。家中无食,他只得随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到山里捡橡栗。橡栗又叫橡实、橡子,是壳斗科中栎属和青冈属植物的果实,富含淀粉,可食用。唐诗里时见篇咏,是穷苦人家的食物。

天寒日暮,北风呼啸,衣不蔽体的杜甫在陡峭的山坡上四处寻找橡栗,他的手脚都长了冻疮,脸也被山风吹得皴裂,像一枚皱巴巴的山核桃。杜甫哀叹: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除了橡栗,一种叫黄独的植物也被杜甫一家用来糊口。黄独本是药材,它的根茎蒸熟后可当芋头充饥。杜甫扛着一把白木杆的小锄到山上挖黄独,大雪封山后,根本找不到黄独的苗叶,自然也无法挖到。当又累又饿的杜甫拖着沉重的病体回到家,山谷清寂,他听到从四壁漏风的茅屋里,隐隐传来孩子们因饥饿而发出的*与哀号。杜甫一家的窘境甚至让新认识的邻居也为他担忧,害怕他们一家饿死在山里。一天,杜甫邂逅了从前认识的一个读书人。可是,都是穷人,谁也没法从自己的嘴里分他人一杯羹。两人谈起过去的好时光,瞬间泪湿双眼。

杜甫亲历过小儿子饿死的人间惨剧。那是他陇右之行前几年,他不得不接受朝廷任命的兵曹参军后,从京城回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儿。谁知刚到家门口,就听到一阵伤心的痛哭:他的小儿子因饥饿而夭折了。看看憔悴的老妻和刚刚咽气的幼子,再想想京师的歌舞升平,权贵的肥马轻裘,杜甫在他五百言的长诗里写下了愤怒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绝望中的杜甫更加思念那些天各一方的亲人。杜甫有4个兄弟,除了杜占跟随在侧,其他3个兄弟远在河南和山东。如同杜甫一样,他们也时运不济,为了生活而迹若转蓬。杜甫还有一个妹妹,寡居多年,儿子年幼,杜甫和她已经十几年没见面了。

草堂所在的孤村,没有几户人家。严冬时节,风多云急,雨雪晦瞑,狐狸在村子里跑来跑去,发出凄凉而怪异的叫声。中宵梦醒,杜甫不由问自己:我生何为在穷谷?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从屋顶刮过的大风和窗外潺潺流过的青泥河的雪水……

大山那边是成都

就像海明威借老渔夫之口说出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同理,杜甫也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一家老小在同谷城外冻饿而死。

杜甫又一次想到了远行。

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成都。首先,成都乃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不论秦州还是同谷,都无法望其项背。其次,他有不少老朋友在成都及周边做官。比如早年一起剧饮剧谈的高适,任彭州刺史;比如早年有交往的裴冕,任成都府尹。

腊月初一,当同谷的富室都在准备年货热热闹闹过新年时,杜甫一家悄然踏上了南行的山路。对同谷这个伤心之地,杜甫在他的诗里,甚至没有留下任何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次狼狈的逃离,也是一次为了不坐以待毙的艰难挣扎。

2015年冬天,我在天水、西和、礼县、成县、徽县、略阳、汉中、广元和剑阁诸地行走,寻访杜甫曾经的脚印。这条沿用了两三千年的入川之路,大部分地段穿行于西秦岭中。绵延达1600公里的秦岭纵横数省,到了甘肃境内,山势相对较低,且有不少垭口和沟谷可以相通。后来修建的陇海高速、十天高速和成兰铁路在不少路段就与古蜀道重合或相伴而行。

杜甫投奔唐肃宗的经过,杜甫追随唐玄宗逃难当了什么官(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