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接到飞夺泸定桥的命令,红军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赶到泸定桥,相当于跑了3个马拉松!”借用许多军事专家的评论,夏芸这样概括这段历史,“创造了世界步兵行军史上的奇迹!”
夏芸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宣教部主任,研究追寻泸定的红军历史已经16年。从老一辈革命人和研究者手中接过接力棒,夏芸和年轻一辈同事,继续追溯红军长征途中那段波澜壮阔的过往。
1935年5月27日,红一方面军在石棉县安顺场取得强渡大渡河战役胜利后,兵分左右两路军向泸定桥急进,右路军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左路军先遣团二师四团则由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分别沿大渡河东、西岸溯河北上,计划3天到达泸定桥。
泸定桥铁索链子标记
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一瞬间的得失。然而,敌人围追堵截,也火速向泸定桥进发,想要扼守泸定桥天险。若不抢在敌人的前面先期到达泸定桥,趁敌人在泸定立足未稳时发动攻势,我军夺桥任务将难以实现,亦或付出惨痛的代价。
5月28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将原定部署提前一天,限左路军先遣团在29日夺下泸定桥。
从红四团接到命令的地点什月坪到泸定桥,还有120公里的路程,就是240里路。
“走完二百四,赶到泸桥部!”据夏芸介绍,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红四团一昼夜高速行军,终于在预定时间到达泸定桥。期间,在孟虎岗消灭了头天击败的残敌,在雅加埂河架好被敌人炸毁的桥,在奎武村大渡河与对岸敌人机智周旋一番……
杨成武将军在《忆长征》中这样描述当年急行军的场景:“这一阵雨真猛,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似的雨一个劲地往我们头上浇着。天,黑得像倒扣的锅底似的,伸手不见掌,只有打闪的一瞬间,才能分辨哪是山哪是路,部队一天没有吃上饭,肚子也饿得难以支持。道路泥泞,简直寸步难行,牲口、行李都跟不上。但是,我们还是忍住饥饿艰难地走,一步步前进。”
在泸定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陈列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场景还原雕像。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杨凡特意讲了一个细节:“据我们之前寻访的老革命讲,当时走的是异常艰险的羊肠小道,一面是悬崖陡壁,一面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天又下着瓢泼大雨,红军急行军十几个小时没吃过一顿饭,一个个疲惫不堪。他们都没有缠绑腿,是直接将绑带拴一起相互牵着,就怕一不注意掉下悬崖。”
勇往直前——夺
枪林弹雨中22勇士40分钟夺桥
杨成武将军晚年回忆说,打过这么多仗,最惨烈、最悲壮的,还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凌晨,红四团军突然出现在西桥头,敌人来不及拆完桥板,仓皇隔河射击。但是,一百米长的泸定桥,被敌人拆去了约80米的桥板。靠西桥头边,一块桥板也没有,十三根光溜溜的铁索在大渡河风中摇晃。
泸定桥柱石
1980年,杨成武将军亲临泸定桥,回忆这段历史,再现了很多当年不为人知的历史。他所著的书《忆长征》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29日中午,红四团冒着炮弹袭击召开全团干部会议,动员大家担任突击勇士。话音刚落,二连连长廖大珠、三连连长王友才、四连长、六连长,争先恐后摆理由、讲条件,甘当突击队员。“一连过乌江立了功,我们要向一连学习,争取当夺取泸定桥的英雄连……”“夺桥任务非给我们三连不可……”
下午4时,最终决定二连任突击队,22勇士为先锋,从桥西头正面突击,夺取东桥头。
“总攻时间确定在下午四点,东桥头太阳直射,天时上有利于我军进攻。”夏芸解释。
据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书籍《泸定桥》中记载,当时全团数十名司号员一起吹响了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向对岸开火,22勇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个手榴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援着光溜溜的铁索,向东桥头匍匐前进。
马上接近东桥头的时候,敌人浇煤油放火,东桥头燃起了熊熊烈火,铁索变得滚烫。紧要关头,杨成武在西桥头振臂高呼“同志们,冲过去,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廖大珠一跃而起,带头冲进火海。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仅仅40分钟,我军力克敌军顺利夺下泸定桥。在城中,与敌人巷战了两个多小时,敌人伤亡惨重,从东北方向五里沟狼狈逃窜。
在整个夺桥战斗中,突击队员仅伤亡四人。
“2020年9月,我们特意到大连,拜访了黄尚清老人。黄尚清老人是参与飞夺泸定桥战斗的黄思沛将军之子。黄尚清老人介绍,飞夺泸定桥时,父亲黄思沛时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三营营长,他回忆,22名勇士当时在桥上有的攀援着光溜溜的铁索,有的是双脚分别缠着铁链,有的则是双腿架着链条,挪步前进。既面临着敌人猛烈的攻击,又要使劲平衡铁索,尽力防止上下左右晃荡,当时多么艰难可想而知。”夏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