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记忆中,对长征的最深刻印象便是“爬雪山过草地”这六个字。只要说起长征的艰难,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会“吃人”的草地。这是一件比血溅沙场更让人觉得悲壮的事情。
图源:网络
“爬雪山过草地”之所以能成为长征的代名词,除了过程的艰辛外,还因为它是红军战士们的普遍经历。无论是有关长征的专著,还是亲历者的回忆录,都少不了“爬雪山”和“过草地”的记述。
相比来讲,红军“过草地”时留下的故事更多,因为它的耗时更长,前因也更曲折。
本周就细说一下长征的“过草地”,先从它的前因说起。
01
红军为什么要过草地?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要北上。
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召开了两河口会议,决定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北上的第一步,是从川西北向甘南进军,而松潘草地,便“横卧”其间。
那么问题来了,红军北上可以不过草地吗?没有其他线路吗?
有的,而且并不绕路,但因为张国焘引发的北上南下之争,所以错过了时机。
两河口会议的时间是1935年6月26日至28日,会后第二天,中革军委发布了《松潘战役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松潘战役计划》,其实和后来红军“穿越松潘草地”没有直接关联。这里的“松潘”指的是“松潘城”,而松潘草地位于松潘城的西北面。
松潘城与松潘草地 | 图源:网络
《松潘战役计划》的目标便是夺取松潘城,这就是不“过草地”的另一条北上之路。所以在计划中,是这样总结战役纲领的:
以运动战消灭敌人的手段,北取甘南为根据地,以赤化川陕甘之目的,首先进行的战役,就是要迅速、机动、坚决的消灭松潘地区的胡敌,并控制松潘以北及东北各道路,以利北向作战和发展。
这段话包含了以下几个信息:
其一,这个战役计划执行的是两河口会议“北上甘南”的决定。
其二,胡宗南部此时在松潘、平武一带分散布防,还没有集结,这是通过运动战实现歼敌,并占领松潘的战机。所以行动上要“迅速、机动、坚决”。
其三,控制松潘后便可以向北及东北发展,就不用穿越西北面的草地了。
所以,这是一个明确的,不需要“过草地”的北上计划。
红军高层对这条北上线路的规划是比较早的。两河口会议之前,6月24日,张闻天便在总政治部主办的《前进报》上发表了题为《夺取松潘赤化川陕甘》的文章。
两河口到松潘的直线距离其实只有160多公里,而红军开始穿越松潘草地的时间是8月21日,也就是在这段距离上消耗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
那么,红军是什么时候决定“过草地”的呢?
02
《松潘战役计划》发布后,红军一开始的行动非常快,这符合该战役计划的指导思想。
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于7月2日就抵达了芦花,这里距毛儿盖的直线距离只有50多公里,从毛儿盖再往东50公里,便是松潘城。
林彪在7月2日给朱德和聂荣臻发了电报,内容便是“进至芦花部队应向毛儿盖、松潘急进”。朱德在第二天复电,对进攻毛儿盖进行了部署,并提到“已严催四方面军速集…”。
后面发生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张国焘引发的“北上与南下之争”,导致了全军的行动停滞。
7月10日,*和中革军委抵达了芦花,在这里一面筹粮,一面耐心地等张国焘北上。张国焘到了后,部队还是没能动起来,于是政治局在21、22日开了个芦花会议,目的是加强两个方面军的团结,并尽量满足张国焘在“组织问题”上的需求。
开芦花会议前,中革军委发布了《松潘战役第二步计划》,所谓“第二步”,其实就是指战机已发生变化,不得不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了。其中有这样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