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战后的德国军队处于混乱状态。基本是散兵游勇,或是三五成群地返回家乡。后来大多成为了自由军团的成员,参与了许多边境冲突。而新成立的魏玛德国也需要军队,因此在1919年颁布法令,成立了临时国防军,包括临时国家陆军与临时国家海军,陆军人数有大约40万人。
这个为数不小的军队,在协约国看来就是一个威胁,而且有可能成为德国日后扩军的种子。所以协约国就为魏玛德军设立了复杂而又十分详细的限制规定。陆军规模不得超过十万人,只能有七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不允许有坦克和重炮等重装备。
海军的规模不能超过一万五千人,这个数包括船上的水兵,海岸防卫力量和信号站、以及行政人员在内。好舰船抵债都被协约国拿走,剩下的都是老旧舰船,只允许有六艘重无畏舰、六艘轻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及十二艘鱼雷艇,不允许有潜艇。
四是设立非军事区。为了监督确保德国落实《凡尔赛条约》情况,要求德国拆除莱茵河以东五十公里内的工整,但东部和南部边界要塞工程要保存以设立一个非军事区,由协约国军队进驻非军事区,对德国落实《凡尔赛条约》情况进行监视。如若德国认真履约,则在十五年内分批撤军。反之,这里就是再次打击德国的桥头堡。协约国想以这种方式,对德国进行严密的监控,严防德国死灰复燃。
德国的愤怒《凡尔赛条约》一出炉,德国人群情激愤,而这种愤怒和屈辱感在国内蔓延,在巴黎的代表团拒绝签字,德国政府也表示抗议。激进的德国海军还自沉军舰以抗议《凡尔赛条约》。
在德国人眼里,他们没有战争责任,因为在那时国与国之间矛盾无法调和,最终都是靠战争来解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过是列强间的互殴,谁是正义,谁是邪恶,凭什么让我们割地赔款裁军?德国人一肚子的委屈和不满。
然而,这种抗议对于强大的协约国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当时协约国的全面优势对德军的全面崩溃,怎样抗议也是无济于事的。同时协约国在1919年6月18日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不接受《凡尔赛条约》,结果就是战争继续。此时魏玛德国政府陷入了两难局面,如果接受,那么他们在国内就要失去支持。可如果不接受,他们又打不过协约国。陆军总司令保罗·冯·兴登堡也表示,战争是打不赢的,德军已经无力再战。无奈之下,魏玛德国政府只能选择签字。
所以,德国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煽动否认凡尔赛条约的民族情绪。客观上在严惩战败国思想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苛刻条约,使德国不愿意或是根本不可能执行,而战胜国也不打算强迫德国执行,这就是说,条约不足以摧毁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势力。同时它损伤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而激起强烈的复仇*。这为希特勒登上德国政治舞台打开了方便之门。
希特勒上台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过10年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情绪尚未平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正悄然而迅速从华尔街蔓延开来。众所周知,德国的经济严重依赖美国,所以致使企业*,产销萧条,失业人数骤增,最高时达600多万。
这样一来,不满情绪和经济危机搅和在了一起,希特勒等人抓住了这个绝好的机会,大肆宣染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的表现,是政府接受《凡尔赛条约》和巨额战争赔款造成的,让深陷困境的德国人把希望寄托在极善讲演的希特勒身上。经济危机就此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终于在1933年1月30日登上了总理的宝座。魏玛政府下课,由希特勒统治的第三帝国诞生。这个时候的德国人憎恨逼迫他们签订《凡尔赛条约》协约国,希望有朝一日希特勒能带领他们再跟协约国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