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有八个子女。我以前读书,除了知道他的长子是同罗振玉的女儿结婚,王罗两家是儿女亲家外,他的其他子女的情况,一无所知。
前一阵读王国维女儿王东明的回忆录,比较全面地了解到王氏家族的情况。这本回忆,是她亲历亲见的历史,是家事,也是国事天下事,是昔日清华园的事。从他的回忆,我才知道,当年清华研究院著名的导师之一王国维,以留辫子为显著特征,而他的辫子,是每天由夫人梳理的。王的三儿王贞明,少年英俊,喜欢跳交际舞,票戏,和梨园往来密切。有一次,荀慧生唱全本《玉堂春》,票很难买,清华园里爱看戏的人就说,让“王三公子”去办吧,王贞明进城,一下买了二十多张,还都是前排的好票。静安先生家里出了“王三公子",想起来就有意思。老三是有个性的性情中人,在兄弟姐妹中也最长寿,活到九十四岁,在台北去世。除了记家事,王家女公子还记述了当年清华园里的生活和其他教授、夫人的生活点滴,都是很有趣的大学故事。赵元任、杨步伟夫妇,陈寅恪、朱自清等人的点滴逸事,是它书中没有的。
今天要重点说的,是王家二儿子王高明。回忆录说:“二哥高明,字仲闻,生于1902年,是我们兄弟姐妹中最聪明的,幼时调皮,高中未毕业即遭校方开除,随即考入邮局工作。”旧时代有一种说法:“金海关,银邮政。"青年人择业,趋之若鹜的是收入高、稳定、体面的这两个部门。孙犁在中学毕业后,父亲就让他考邮局,但他没考取。王家老二虽进了邮局,但兴趣在文史。邮政工作,对他这样一个天资聪慧的人来说,捎带也干了,而且干得漂亮,还当了处长。1949年后,他随朱学范进京,进入新中国的邮电部。尔后,因他在旧邮局干过邮检,而邮检又还有一个领导部门——中统,他便有了“特务”之嫌。专案人员质问之下,王高明怒而发火,态度恶劣,结局是被开除。当年在国务院担任副秘书长和古籍整理小组组长的齐燕铭,不知从哪里听到王高明的现状,他又了解高明的兴趣特长,就给中华书局的金灿然推荐,让他在书局校订古籍,当一个古典文学的不在编的编辑。王高明踏进中华书局的大门,如蛟龙入海!他对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唐诗宋词的熟悉程度,让不少同事吃惊。沈玉成先生在《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一文里,对他有生动形象的记述:
“当时我们刚从大学毕业不久,自以为见过世面,加上少不更事,都或多或少有些狂妄。对王先生,起初也认为他不过从小受到静安先生的启蒙熏陶,基础厚实,但长期在邮局,学术上的成就不能很高。但是没有多久,王先生深厚到令人吃惊的学力就把我们完全镇住了。可以不夸大地说,凡是有关唐、宋两代的文学史料,尤其是宋词、宋人笔记,只要向他提出问题,无不应答如响。一句宋词,他能告诉你词牌、作者;一个宋人笔记的书名,他能告诉你作者、卷数、版本。他不但熟于宋朝,而且喜爱宋朝近于入迷。我们和他开玩笑,说他是宋朝人,他不以为忤,反而非常自得,以后就经常自称宋朝人。”
我读到这里忽发奇想,也许同事开的玩笑,在王高明心里也是温暖的,因为还有人理解他。
我很早就读过古典文学理论专著中的《人间词话》,但除记得这一套书的主编是郭绍虞、罗根泽外,具体各编的校订者从没注意。自从读到沈玉成先生的文章,我一下子惊醒:原来我的《全宋词》《李清照集校注》《南唐二主词校订》,都有王高明的参与或是由他一人编定。王幼安、王仲闻、王学初、王高明,原来是同一个人。《关于李煜词的考证问题》一文的作者,我也知道了。我买的《全宋词》是于1980年印刷的1965年版。王高明对这个大工程的贡献,唐圭璋先生曾有文记载。为尊重历吏及尊重王高明,1999年再版的《全宋词》简体版,就郑重署上了“王仲闻订补”。据沈文,王高明还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出一本二十多万字的《读词识小》,中华书局让沈当责任编辑,准备出版,沈说他无力承担,另请高人看看,哪怕是估个价。书局抱着书稿登门请钱锺书先生审查,钱先生说:“这是一部奇书,一定要快出版。”
王高明后来带着他这部没能出版的奇书不知下落。据闻,王家还有人。静安先生的曾孙王亮博士,正在复旦大学整理他曾祖父的文稿。
作者:卫建民
编辑:陈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