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的后事终于办完了。如释重负的王昭君,将一封密信给了老单于的卫兵:
“这是一封极其重要的信,请你把它交给大汉天子(汉成帝),记住,绝对不能让任何人获知信的内容。”
接着,她又把一个装满珠宝的袋子,递给了卫兵:“这是给你的报酬,事成之后还有重赏!”
目送着卫兵远去,王昭君这才回到房间,熄灯休息。从此后,王昭君开始望眼欲穿,盼望卫兵的归来。
20多天之后,卫兵终于回来了,还带来了皇上的一封信。王昭君关上房门,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颤抖着双手打开信封。
看到里面的内容后,她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那时候造纸术还没有发明,我们知道那意思就行,不必去纠结“信封”是羊皮还是布帛这类细节)
王昭君在信里面说了什么,汉成帝回信又是怎么说的,王昭君看信之后为什么如此反应?
这一切,还要从“和亲”说起。由于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让中原历代王朝伤透了脑筋,但却无法回避。
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统治者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
比如秦始皇统治时期,不惜动用几十万民工,修建了长城,还几次出动几十万大军,让蒙恬率领出征讨伐。
但游牧民族的特点就是四海为家,秦始皇的上述办法也只能起作用一时,不能根除游牧民族的威胁。
到了汉朝初年,百废待兴,政权需要巩固,汉朝更是被动防守。高祖刘邦倒是主动出击过一次,但是被匈奴40万精锐骑兵围困于白登。
如果不是刘邦采纳陈平的计策,重金向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行贿,恐怕刘邦小命不保,西汉历史就要改写了。
从此之后,刘邦再也不主动出击,改为被动防御。即便如此,刘邦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匈奴入侵。
在此背景下,和亲政策出炉了。
在大臣娄敬的操作下,大汉开始用美人计,选“公主”嫁给匈奴上层人士,这就是“和亲”的由来.
不仅如此,大汉还要给很多嫁妆,来麻痹单于的斗志,换取边境地区的和平。
和亲政策的出台,收到了一定效果,从此就延续下来。
之后的汉惠帝、文帝、景帝将这一法宝继续发扬光大,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单于老上等遣送了不少公主,并奉送大批嫁妆。
平心而论,以“公主”换和平的政策是成功的,它为西汉政权休养生息,增强国力、军队战斗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然,由于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和亲换来的和平不是持续的,充满变数。尽管得到了美人和嫁妆,保不齐匈奴单于什么时候不开心,还是要带兵*过来的。
再说,西汉赠送的财物是有限的,满足不了匈奴的需要。他们那么多人自己又不种地,除了劫掠别无选择。
因此,汉武帝之前,匈奴的入侵比较频繁,大规模的入侵不太多,小规模的劫掠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