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说过,诸葛亮是一个管仲、萧何式的治世良才。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了:“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魏延时常会向诸葛亮提出一些军事方面的建议,可是诸葛亮从来都不会采纳魏延的建议,于是“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意思就是说,魏延觉得诸葛亮是一个胆小鬼,自己空负一身才华,却完全得不到施展,简直是岂有此理!
同时,一些书上又说,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曾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建议蜀国兵分两路,由诸葛亮率领主力出斜谷,吸引魏国军队的注意力,魏延率五千精兵奇袭长安。
不过,诸葛亮没有同意。那么,这么好的建议,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呢?后人读史书大惑不解。于是诸葛亮的支持者就编出一段故事说:诸葛亮生前早就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
诸葛亮能掐会算,他一眼就看出姓魏的家伙不可靠,当然不会采纳他的建议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用五个字十分中肯地评价道:此计太悬危。
一、子午谷奇谋的问题出在哪里?要想搞清楚*为什么这样评价这个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就得先弄明白魏延这个“奇谋”到底是怎样的。《魏略》是唯一一部,记录了“子午谷奇谋”具体作战计划的史书。
在这部史书中,魏延建议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出斜谷,向大散关一带推进,去吸引曹魏的主力。而他自己带领五千精兵,从东面沿秦岭长城北上“子午谷”,达到奇袭长安的目的。
魏延这个计谋,是效法兵仙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之所以要用此计,是因为魏延认为,当时魏国长安城守将年少胆怯。只要被他一吓唬,就会马上弃城而逃。
在子午谷奇谋中,魏延提到的魏国长安太守名叫夏侯楙。《三国志》中说,夏侯楙是同曹丕一起长大的,成年后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是魏国的驸马。
到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曹操的孙子曹叡都当皇帝了,可是《魏略》上还说“闻夏侯楙少”。意思是说,夏侯楙还很年轻,不懂行军打仗。
这要么是《魏略》在扯淡,要么是魏延根本没有搞清楚状况。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魏延觉得,只要自己带着五千精兵一举打过去,对方就铁定会望风而逃。
在这里魏延还提出了一个看法,那就是长安城里面,只有少数的守备和闲散的百姓。全城的粮食,也就只够吃十天而已。
但是魏延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围住长安城长达二十天的时间,等待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慢慢从斜谷转道长安,再与他们汇合。
且不说魏延得到的军事情报准不准,光说他想围住长安城,让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在二十天内赶去与他汇合,这个想法看起来就非常的“奇葩”。
因为“子午谷”的道路异常崎岖,非常难走,经常会因“大雨中断”。后来魏将张郃进攻蜀地的时候,就遇到了暴雨,军事行动受阻。
就算魏延能在十天之内,顺利地通过“子午谷”,并拿下长安城,诸葛亮的大部队又要怎么过去与他汇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