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个和煦的春日,我拿出家藏的字画欣赏,当打开立轴的那一霎,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形象跃然纸上。
摄影:王琴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父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幽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除了作诗之外,她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李清照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擅诗词。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宗主”的地位。
李清照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产生了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在许多人物画家的笔下,李清照的形象可谓多彩多姿。大多数的形象是一美丽女子,身穿华服,头戴珠宝金钗,光彩艳丽,但典雅多有不足。有的画作甚至将一代才女画得俗不可耐。那么历史上的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摄影:王琴
据《金石录后序》所云,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虽然赵家藏书相当丰富,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新婚后的生活虽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摄影:王琴
摄影:王琴
我家藏的这幅李清照画像,是山东现代著名画家吴天墀先生根据赵明诚后人收藏的李清照画像临摹而成,并将此画作赠与他的朋友、我的祖父路大荒先生。在画作的左上方,吴天墀先生写道:大荒道兄,嘱仿旧藏李清照小幅相,愧未能肖。时丁亥夏初天墀弟作。由于是临摹于赵家祖传的画作,这幅李清照画像应该是真实还原了这位宋代才女的形象。
右旁置放着一个古色古香的香几,上面置放着一只鸭状的青瓷薰炉,从鸭嘴处一绺绺熏香袅袅缭绕地升向空中。好一幅宋代才女的吟诗图!
吴天墀先生(1892-1974),山东邹城人,中国著名画家。他兼通中西绘画技法,善工笔翎毛走兽,画虎尤为传神,被誉为“北方虎王”。历任山东省博物院研究员和绘画组组长,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63年被收于《中国美术家名人词典》。
吴天墀出身于书香官宦门第,抗战前曾于多所院校任教师,抗日战争期间,日伪政府多次诱惑先生出来任教,但他本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气节,坚决不替日伪教书,毅然闭门家居,以卖画谋生,养家糊口。他卖画是有条件的,在与鸿宝斋、郁文斋、松茂斋等文具商店订立的卖画笔单上写明:“只为国人题款,不为外国人作画。”由此可见先生的民族气节。
祖父与吴天墀先生是从何时交往的,我已不得而知,但从吴先生抗日战争期间拒任伪职的民族气节来看,与我祖父同出一辙,真朋友也。
在画作的右上角,有落款刘芝叟的大篇题跋:济南名士多如鲫,女史有谁姓字傮,人比黄花瘦也否,易安词句性中天。纪元卅六年秋月,大荒道契持易安居士肖照索题,余以为李清照系吾邑宋赵明诚先生之妻而著有漱玉词,卓然为宋代大家,故喜而题之。诸城刘芝叟时年八十二。
刘芝叟(1865-1952),原名刘建封(辛亥革命前用名),字桐阶,号石荪、风道人、芝叟等。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临浯乡芝畔村(现隶属安丘市景芝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峻拔颖慧,八岁通诗经,少年中秀才。辛亥革命爆发时,时任海龙府代理知府的刘建封率先响应,举行安图起义,成立了第一个独立于清政府的地方性革命政权——“大同共和国”,并通告中外。作为新生的共和政体,它比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早了两个多月。刘建封自己亦改名为刘大同,并给三个孙子分别改名为“平民”“平权”“平等”。二次革命后,刘大同毅然站到了中华革命党的一边,并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党首任东三省支部长。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曾写道:“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大同。”不仅是说刘大同曾踏查长白山、命名十六峰,参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也指他一生对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
刘芝叟民国时期曾在济南百花洲畔居住,并写下《百花洲吟》《历下吟》等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济深与夫人专程到天津拜访刘大同。感慨万千的刘大同欣然写道:“人人盼共和,徒唤莫奈何。今日新成立,我先击壤歌。”
1952年,88岁的刘大同逝世,葬于济南千佛山下。
路大荒先生与刘芝叟先生应该在抗日战争时期或更早一些时候就有交往。曾见过抗战时期刘芝叟先生送给我祖父的钟馗打鬼图,浩然正气,威风凛凛。这也体现出两位先生对日寇的憎恶之情吧。
在李清照画作的右下方,亦有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冯沅君先生的题跋。冯先生在题跋中写道:黄花秀句播才名,谁识游仙气更清,並贯诸贤应頫首,评论创作两峥嵘。大荒先生属题,沅君。
冯沅君(1900-1974),河南省唐河县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学者陆侃如。冯沅君是继陈衡哲、冰心、庐隐之后,文坛又一引人注目的女作家,1923年开始小说创作,以笔名淦女士在《创造季刊》与《创造周报》上发表《旅行》《隔绝》和《隔绝以后》等小说。192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卷葹》。她小说中那种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由独立的精神足以与和她前后驰名文坛的另外几位作家比肩。她的创作大都集中在自由恋爱和封建包办婚姻冲突这一主题上,即使后期的创作也仍然是爱的主题。小说中大胆的描写和对旧礼教的反抗,在当时曾震动过许多读者。冯沅君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冯沅君与路大荒先生的交往可能要晚一些,从我现存的资料与照片来看,主要在新中国成立后冯先生任职山东大学以后、路大荒先生编辑整理蒲松龄著作期间。同为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员,两位先生肯定有过许多合作与往来,在路先生的书画上题跋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摄影:王琴
一幅一代才女李清照的真实画像,引出了古今李清照、吴天墀、刘芝叟、冯沅君等诸位济南名人,他们都曾经在济南居住、生活、工作过。“济南名士多”这一千古名句,在这张画作里有了最完美的诠释。
作者:路方红
来源:济南古城历史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