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安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唐廷反击、接连受挫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
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但洛阳失守之后,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唐玄宗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
玄宗轻信谗言,对郭、李良谋置之不理,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
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交战不利;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
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的兵卒,想要继续把守潼关。
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带着一百余骑兵包围驿站,进去对哥舒翰说:"贼兵来了,请元帅上马。"
哥舒翰走出驿站上马,火拔归仁及众将扣头说:"元帅拥有20万兵马,一场战斗就把他们都抛弃了,有何脸面再见天子?且元帅没有见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吗?请元帅投降安禄山!"
哥舒翰不从,火拔归仁就把他的腿绑到马肚子上,连同其他不顺从的将领一起投降安禄山。
长安失陷、马嵬兵变
唐玄宗所在的长安得知潼关失守后一处混乱。
安史大军日渐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
丙申日,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死。
国忠妻裴柔同及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死。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
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
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
郭子仪被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诏讨伐叛军。
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其后,双方拉锯,先后经历睢阳之战、邺城之战等。
乱事告终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
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
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